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荔枝生产国,占世界荔枝种植总面积的90%和总产量的80%。但是,荔枝成熟于夏季高温季节,采后果皮易脱水褐变,变干易碎流汁,且容易滋生病菌,降低了其商品价值,严重限制了荔枝市场的开拓。加强荔枝采后生物学研究可为荔枝采后技术开发提供基础与依据。前人多从采后生理学角度对荔枝果皮褐变机理进行研究,但还未见关于荔枝采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从生理水平和分子水平阐释荔枝果皮褐变机制,希望探明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并研究其表达规律。以妃子笑荔枝为试材,研究了采后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的一些生理变化。以室温无包装条件下荔枝果皮衰老过程中每隔8h的生理与外观变化,结果发现:采后妃子笑荔枝常温贮藏48h后果皮褐变指数有个明显升高的趋势,72h内果皮完全褐变。果皮褐变过程中果皮失水量持续增加。以室温包装保湿条件下荔枝果皮衰老过程中每隔24h的生理与外观变化,结果发现:72h内荔枝果皮褐变情况不明显。测定了室温25℃±1℃,空气湿度70%±5%条件下每隔8h和室温包装保湿条件下每隔24h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荔枝果皮的PPO、POD、花色素苷、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结果发现:果皮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在采后贮藏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荔枝果皮花色素苷、类黄酮和总酚都呈下降趋势。同时,在相同的贮藏时间等条件下,常温贮藏的荔枝果实褐变指数、果皮的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比保湿贮藏的高;而荔枝果实的好果率、果皮的花色素苷、类黄酮和总酚均比保湿贮藏的低,这表明常温贮藏荔枝的贮藏性较保湿贮藏荔枝的贮藏性差。实验室构建了采收0h时果皮的cDNA文库,建立了采后果皮褐变相关的抑制差减杂交文库,获得了荔枝果皮的四条POD基因,对获得的POD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过氧化物酶基因(POD1)长度为1363 bp,经Genscan分析后发现,该序列含有一个完整的阅读框,编码区长1062bp,编码353个氨基酸。过氧化物酶基因(POD2)长度为1376 bp,经Genscan分析后发现,该序列含有一个完整的阅读框,编码区长990 bp,编码329个氨基酸。而另两个过氧化物酶基因POD3、POD4经Genscan分析,都不含有完整的阅读框。表达分析结果:POD1基因8h时在样品中上调表达,而16h、24h、32h、40h、48h时POD1基因在两样品中无差异表达;POD2基因在8h、16h时在两样品中无差异表达,而24h、32h、40h、48h时候下调表达;POD3基因全时段在两样品中皆无差异表达;POD4基因8h时上调表达,而16h、24h、32h、40h、48h时在两样品中无差异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