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工业文明发展所产生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以及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使回归自然成为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回归自然思潮的驱使和人们对传统旅游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背后所隐藏问题的反思,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生态旅游的诞生。生态旅游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各国政府、旅游经营商和旅游者的青睐,不仅是因为它能够给旅游地带来巨大的商机,能够让旅游者回归自然,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给旅游业带来一场革命,即旅游思想观念、旅游投资经营和旅游方式的革命。生态旅游要求实现旅游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这正是生态旅游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国内外学者热衷于研究它的原因。 人们对生态旅游概念、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管理、生态旅游环境等问题研究的较多,但对生态旅游区的研究较少。生态旅游区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重要空间单元,是生态旅游要素得以实现的空间载体,是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产品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首先表现生态旅游区健康有序的发展。对生态旅游区的绩效评价研究,是综合检测生态旅游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良好运行状态的一个比较简便、实用的方法。长期以来,人们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以及野生动植物园等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旅游区类型作为生态旅游区的代名词。而实质上它们只是生态旅游区的几种形式,但并不能等同于生态旅游区。因此,什么是生态旅游区,生态旅游区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生态旅游区的类型如何,生态旅游区与传统旅游区的不同特点在哪里,生态旅游区的构架、结构是怎样,生态旅游区对旅游地的绩效表现在那些方面,如何检测生态旅游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能否在一个高效的统一体中运行等问题,都是学术上必须加以探讨、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我国政府于2001年正式提出要建立一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并将其作为我国“十五”旅游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建设内容;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六大内容之一就是发展西部特色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研究是贯彻国家旅游局关于大力发展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建设西部特色旅游的重要精神内容,也是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保障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良好运行的重要举措之一。 因此研究生态旅游区的特征、绩效及其评价体系等对丰富和完善生态旅游理论和实践都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吸引物,满足具有环保意博士学位论文: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及模型构建识、生态文明和社会责任感较强的特指群体的回归自然、认知自然、体验自然的需求,旨在促进旅游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良性循环的一种旅游形式。 我滋〕提出从生态旅游资源的范畴、生态旅游资源的成因、生态旅游资源作用于旅游者的表现形式、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目的来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在遵循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一2003)、《中国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fI’l8o05一1999)、《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等规范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即生态旅游资源可视因子、生态旅游资源可感觉因子、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因子三大因子,19个因子点。提出了生态旅游区的概念、构成生态旅游区的条件要素,以及生态旅游区的分类体系,并成功地应用以上研究成果对龙胜生态旅游资源的进行了分类、评价和生态旅游的分区。 本研究成功地将绩效评价引用到生态旅游区的评价领域。运用专家系统的方法建立了生态旅游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涵盖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按照目标层次分析方法将其分为准则层(社会绩效、经济绩效、环境绩效、景观质量)、指标层(生态旅游区社会环境、生态旅游区社区物质精神生活状况、生态旅游区的直接经济效益、生态旅游区的间接经济效益、生态旅游区的主要环境指标、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效益、生态旅游区的可视景观质量、生态旅游区的可感觉景观质量)、指标要素层(45个要素),并对各指标要素的赋值和评判标准尽可能做了量化处理。研究成果丰富了生态旅游区的评价理论。 我们提出了生态旅游区绩效指数的概念,即衡量生态旅游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指数,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分别求得各生态旅游区的社会绩效指数、经.济绩效指数、环境绩效指数、景观质量指数以及总绩效指数。通过对广西龙胜各生态旅游区绩效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各生态旅游区的内部的经济绩效指数、环境绩效指数、社会绩效指数和景观质量发展并不平衡。龙胜各生态旅游区分为三大类:效益型生态旅游区,如龙脊和温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在一个统一体中良好运行;生态效应型的生态旅游区,如花坪和玉龙滩,环境绩效明显高于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非效益型生态旅游区,如银水侗寨、金车村、坳背村、白面瑶寨、细「〕瑶寨·、西江坪,它们的经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