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中的媒介力量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nest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将对于文学的讨论聚焦在了传播学及媒介学的视角之下,全文以莫言的文学作品为依托,运用以上视角重新解读和分析了莫言作品中从创作构思到创作形式再到具体情节表现上多种媒介形式及媒介元素的体现及应用,并在论文的最后总结了这种传播媒介性视角对于文学创作、文学传播及文学批评等多方面的启示。本文将文学对于媒介的理解及应用主要分为两个层面来进行论述,第一个层面是从文学作品的整体角度出发,认为文学自身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媒介,一种专门用来传播作者对思想、态度、情感等自身文学信息的媒介;第二个层面则主要是从文学内部出发,认为不同的情节及事件信息应该运用不同的媒介,分别针对各种信息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更为准确、有效的传播。另外。由于媒介时代的到来,这种媒介化的思维方式不但影响和改变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偏好,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者的创作过程,因此也使运用传播和媒介化的视角来进行文学批评成为一种新的可能及方向。在莫言的作品中,这种多元化媒介形式及元素的运用表现的较为明显和突出,所以本文选择以莫言的文学作品为例来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第一章中主要论述了在传播及媒介的视角下,文学本身可以成为一种媒介,并且在这种媒介之中同样蕴藏着诸多不同形式的媒介元素的应用;在第二章中将莫言的具体创作过程看作是传播学中媒介的编码过程,分别从编码形式及编码语言两个大方面来论述了莫言作品中对于多种媒介的运用;第三章将论述的重点聚焦到了具体的情节描写上,认为其在众多情节的描写上借鉴及应用了大众媒介的媒介特点及传播特色;而第四章则从整部作品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作品从某些创作架构上就运用了媒介性的思维进行建构及表达;最后一章主要阐述了在传播媒介化的视角下,这种媒介力量对于文学创作、文学传播及文学批评等方面所带来的启示。
其他文献
环境美学着重研究环境美化,更多地涉及人类精神需要,是一门根据哲学、美学原理研究构建环境美的实用学科.自然美、人文景观美和社会美是环境美的主要特征.环境美学研究对调节
池43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姬塬地区,面积139.7km2,论文针对区内三叠系长8油层组储层发育状况认识不清、地质储量欠准确的问题,以区内274口井的钻测井资料和邻区岩心资料为
新媒体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同时,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新的重要工具。由于与传统媒体的巨大差异,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出这样的新状态:全新的虚拟与现实共存的生活方式。也就
结构主义理论是当代西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思潮。无论是宏观结构主义、微观结构主义还是将宏观与微观相连接的结构化理论,其始终同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密切相关。通过对布
本文以近代传入中国的汉语外来词为研究对象,根据文化人类学家R.林顿对文化传播过程的划分,通过依次分析近代汉语外来词的传入、外来词的淘汰与保留以及近代汉语外来词的“汉
我国近年来在海水养殖业方面发展迅速,随着水产养殖业规模扩大,养殖废水排放的危害日益严重,污水未经处理排放到环境中,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处理好养殖废水成为现在亟待
<正>有一个小孩子,一个弱智者,见到老师问候道:"早上好!"当时是晚上,老师笑后,提醒学生现在是晚上。学生改口说"老师,晚上早"。当听到孩子错了,这位老师首先想到在知识层面更
受众观念的演变与媒介环境的变化发展休戚相关。在大众传播研究的过程中,关于传统受众研究,各种理念层出不穷。从受众类型的划分来说,存在“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
以天然木屑为原料,通过碱化和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共同改性制备低成本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探讨了改性木屑和3种颗粒活性炭对阿特拉津(AT)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木
保持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由党的性质、党的前途命运所决定的,他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要求。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