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2002年,笔者针对茄子黄萎病抗源材料缺乏,茄子抗黄萎病育种一直未取得较大的突破,借鉴棉花、小麦抗性诱变技术,开展了“茄子抗黄萎病突变体(Verticilliumwilt)的离体筛选”的研究,其结果如下: 1经过两年的试验研究,已筛选出了产生黄萎病菌毒素的适宜培养基PDA和强致病菌株(VD_T),确定了粗毒素加入方法以及抗性突变体筛选压力(2700ug/30ml培养基)。 2通过研究,首次在国内建立了一套茄子抗黄萎病突变体离体诱变筛选的实用技术体系。 3获得改良的三月茄抗病突变体(142—E),苗期室内黄萎病抗性鉴定其病情指数为23.0(对照三月茄为80.0),田间黄萎病抗性鉴定其病情指数为22.9(对照三月茄为75.7),其抗性达到中抗水平(15~30)。通过膜透性、POD酶活性、SOD酶活性及酯酶同工酶活性分析也表明突变体142-E的抗病力比对照三月茄有所提高。 4突变体142—E的主要性状(植物学性状与经济性状)与对照三月茄基本一致,说明遗传性稳定,不会因为抗病性的突变而影响到其它性状的表现。通过对突变体142—E与对照三月茄的细胞学分析,表明其核型均属Stebbins的“2A”类型,核型公式为:2n=2x=24=22m+2sm(SAT),从而也证明该突变体产生后代的遗传性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