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膝骨性关节炎病人股骨远端内外侧髁骨软骨病理形态学观察,分析股骨远端骨软骨层病理改变特点,探讨其于膝内翻角度及体重指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生物力学对其改变的影响,为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实验材料本实验材料来自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其他教学医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间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志愿捐献术中股骨远端截骨骨块。31例患者均符合膝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均存在不同程度膝内翻,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创伤,感染,肿瘤等所致膝关节疾病。2实验方法患者术前均行膝关节标准下肢全长负重X片检查,并测量膝内翻角度。首先对术中截骨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其中包括软骨的色泽,是否存在软骨溃疡以及骨赘形成情况等。再于股骨内、外髁负重区截取并制成10mm×2mm×15mm大小的含全层软骨和软骨下骨标本。10%甲醛溶液固定24h,脱钙2周,脱水制成石蜡包块;连续切片,厚度约5μm。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观察软骨全层病理改变,测量软骨全层(total articular cartilage TAC)、非钙化软骨层(noncalcified cartilage NC)和钙化层(articular calcified cartilage ACC)厚度。测量结果按股骨内外髁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lndex BMI)分组。其中体重指数BMI>=25为肥胖组,BMI<25为非肥胖组(按照国际卫生组织标准)。3统计方法测量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测量结果取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两变量相关性,检验水准α=0.05。实验结果1大体观察股骨内外髁远端均可见增生骨赘形成,主要分布于髁边缘,内侧髁骨赘增生多于外侧髁。内侧髁远端软骨面退变较外侧髁严重。其色泽暗淡,色灰黄,表面粗糙,可见软化灶,软骨面裂隙,溃疡,软骨下骨外露,弹性差。外侧髁远端较内侧髁正常,表面较光滑,色泽较好,亦有溃疡形成,较内侧髁表浅,鲜见裂隙,未见软骨全层缺失。2组织学观察软骨不规则变薄和纤维化,软骨细胞排列紊乱,局灶性或广泛性坏死,细胞数减少,浅表层连续性中断,可见裂隙局限于浅表或深入深层,以及软骨下骨外露,软骨缺损表现。钙化层相对增厚,最厚可达近880微米;潮线前移,复制,增粗,甚至双重潮线结构;钙化层及深层软骨缺损表现。3病理形态定量观察股骨远端内侧髁非钙化软骨层厚度及软骨全层厚度明显小于股骨远端外侧髁,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远端内侧髁钙化软骨层厚度大于股骨外侧髁,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远端内侧髁钙化层厚度/软骨全层厚度大于股骨远端外侧髁,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远端内、外侧髁非钙化软骨层厚度肥胖组小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远端内侧髁透明软骨层厚度与膝内翻角度呈负相关,软骨下钙化层厚度/软骨全层厚度与膝内翻角度呈正相关。股骨远端内外侧髁透明软骨层厚度与体重指数均呈负相关。结论1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股骨远端软骨层有着特异性的病理改变。2膝内翻时股骨远端内侧髁NC、TAC小于外侧髁;ACC、ACC/TAC大于外侧髁。股骨远端内侧髁NC与膝内翻角度呈负相关,ACC/TAC于膝内翻角度呈正相关。膝内翻时股骨远端内侧髁骨软骨退变重于股骨远端外侧髁;股骨远端内侧髁骨软骨退变程度与膝内翻角度相关,与下肢力线的改变有关。3肥胖患者股骨远端骨软骨NC厚度明显小于非肥胖患者。股骨内外侧髁远端骨软骨NC厚度与BMI负相关。肥胖会加重软骨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