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mum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条件下,耕地资源是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构成要素中的“掣肘”;论文正是立足于全国以及区域耕地资源状况和变化态势,从“粮食生产能力”的角度研究我国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和变化态势,为国家实施耕地保护战略和粮食安全战略提供决策依据。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1) 诠释了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概念,建立了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是当前自然和技术条件下高产稳产田可以实现的产量,用该产量作为计算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单产基础更具现实意义。 (2) 综合考虑了全国不同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其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试产量为基础,计算了各农业生态小区的耕地单产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1996年、2004年两期的耕地面积,计算两期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1996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10.79亿t,2004年为9.20亿t,远高于同期的粮食需求量,我国目前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但八年内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下降了1.59亿t,下降幅度达14.74%。全国各省、各生态区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也都是下降的,其中农林、农牧交错区、西北区降幅最大,是耕地数量与粮食作物比重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以省为单位,通过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与粮食现实产量的对比,分析了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及其省际差异。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远高于近三年(2002-2004年)4.52亿t的粮食平均产量,粮食生产能力的开发程度不足50%。从各省的计算结果来看,除新疆以外,单位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增产潜力均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所以,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抓好我国农业基础较好的区域的粮食生产;位于我国广大北部、西南部的省市,受灌溉条件、土壤质量的限制,粮食生产能力的开发程度低,粮食生产虽有一定增产空间,但实施难度较大或需大量投入。 (4)以北京山区为例,沿袭以粮食作物品种区试产量为基础计算粮食生产能力的方法,根据全国尺度上北京山区所属评价单元粮食作物单产能力的计算结果,补充了土壤质量修正,从区域尺度上更为详细地计算了北京山区的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当地的实际情况。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