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胴体和羽绒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zheng52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皖西白鹅为父本与四川白鹅杂交,测定两个亲本群体和杂种一代群体鹅的胴体和羽绒性状40个,利用因子分析提炼并构建公共因子12个;依据公共因子利用聚类分析将所有个体分成6个组并进行效应估计。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了鹅重要经济性状3个候选基因:脂蛋白脂酶基因(LPL)、促黑激素皮质素受体-4基因(MC4R)和肌细胞生成素基因(MyoG);利用PCR-SSCP检测LPL基因的SNP,利用PCR-RFLP与序列测定相结合检测MC4R和MyoG基因在HinfⅠ、EarⅠ、PstⅠ和PvuⅡ酶切位点的SNP。建立包含个体的组效应和SNP基因型效应在内的效应分析模型,估计各基因型对胴体和羽绒性状的效应、基因型对性状的贡献率、以及基因对性状的主效应指数。结果表明:1.杂种一代的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没有明显的杂种优势,说明群体中基因非加性效应不明显;而羽绒性状却存在明显的基因非加性效应,其中绒比重和绒湿润比重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10.1685%和4.7160%。2.克隆并测定了LPL、MC4R和MyoG基因的序列,登录于GenBank,收录号分别为DQ105795~105799、DQ482582和DQ294735。三个基因与鸡的同源性分别为92.4%、95.3%和91.9%。3检测发现杂种一代鹅LPL基因5个外显子存在SNP,组合成8种SNP基因型。不同基因型对胴体和羽绒性状遗传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S1是减小腿肌纤维直径的优势基因型,S2是降低产脂力的优势基因型,S4是降低腿肌粗脂肪的优势基因型,S5是提高腿肌重、胸腿肌率、千朵重和减小腿肌纤维直径的优势基因型,S7是降低绒湿润比重的优势基因型,S8是提高腿肌粗脂肪的优势基因型。从基因的主效应指数来看,LPL基因可以作为腿肌脂肪、绒湿润比重、全净膛率和半净膛率的主效基因,这些性状的表型变异中有11%以上是来自LPL基因SNP的联合方差。4检测发现杂种一代鹅MC4R基因有3个HinfⅠ酶切位点,酶切得到一对等位基因H和h,等位基因h是酶切位点373bp处核苷酸G→A替换(用G373A表示,下同)和T915C替换所致,其中G373A导致MC4R氨基酸Asp125Asn替换。核苷酸替换对胴体和羽绒性状遗传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Hh能显著提高产脂力和脂肪酸品质,而HH型则能显著提高鹅的产肉力。5检测发现杂种一代鹅MyoG基因在EarⅠ和HinfⅠ酶切位点存在SNP,EarⅠ酶切得到一对等位基因E和P,等位基因e是G276A和G288T发生核苷酸替换所致,其中G288T导致MyoG氨基酸Lys96Asn改变。HinfⅠ酶切得到一对等位基因H和h,等位基因h是A164T发生核苷酸替换所致,该替换导致MyoG氨基酸Asp55Val改变。核苷酸替换对胴体和羽绒性状遗传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Eehh型是提高产肉性能的优势基因型,EEHH型是改善肉系水力的优势基因型,两个酶切位点SNP对羽绒性状没有显著的影响。比较MyoG基因的主效应指数表明,MyoG基因的EarⅠ和HinfⅠ酶切位点可以作为鹅肌肉失水率、腿肌粗脂肪、心脏率和肌胃率的主效应位点。
其他文献
本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高温应答机制及调控机理。实验首先构建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培养体系,对细胞进行温度梯度处理,确定适宜的高温处理温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高
一、波长最大允许误差与重复性检定需要注意的事项波长最大允许误差检定即检定波长准确度,是指扫描标准样品或标准滤光片时,仪器测得的光谱峰的波长值与该峰的标准值的符合程
为给SAR成像过程的运动补偿提供依据,通过建立卫星姿态的运动学方程和姿态的动力学方程,离散后获得卫星的姿态变化规律,进而分析卫星三姿态(俯仰、横滚、偏航)对星载SAR的Dop
研究了模糊广义系统的二次稳定性问题,给出了使系统二次稳定的公共矩阵X存在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得出了求解公共矩阵X的方法,与以往的结果相比,减
A型流感病毒能够感染哺乳动物和各种鸟类,其中禽流感病毒已经给世界养禽业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是人类健康潜在威胁。鲍纳病毒能够感染多种温血动物,并可造成感染动物中枢神经系
在状态评价模式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对于设备状态评价的研究也逐步增多,通过状态评价的具体参数能够对检修方式进行明确,并且能够与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有效
为了提高三相电流信号监测刀具磨损状态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数控机床刀具磨损状态识别方法。首先对采集得到的三相电流信号进行时域、频域和小波分析,从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