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对异株荨麻进行了抑菌活性的研究,筛选出具有明显抑菌活性的部位,明确其化学成分,并对抑菌机制作初步研究,以寻找一种毒副作用小,抑菌机制独特的天然抗菌药物,为该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采用平板划线、PCR鉴定菌种特异基因,活化菌株。(2)采用K-B法和TTC染色法分别测定药物对实验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3)采用系统溶剂法、大孔树脂法、正反相硅胶柱层析法等现代化学分离方法结合K-B法和TTC染色法对各分离组分进行体外抗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追踪检测,筛选出异株荨麻抑菌活性最强组分,并用NMR对活性组分进行结构鉴定。(4)采用比浊法测定药物影响后菌种的生长曲线。(5)通过测定菌液可溶性多糖、核酸、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确定药物对菌种细胞结构完整性的影响。(6)通过测定菌液磷代谢、膜电位的变化检测药物对菌种代谢的影响。结果:(1)成功活化菌种SA、MRSA、ST5-MRSA、ST239-MRSA。(2)基于药理活性导向,本课题在异株荨麻中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是香草酸vanillic acid(化合物1)、槲皮素-3-O-葡糖苷quercetin-3-O-glucopyranoside(化合物2)、熊果酸uosolic acid(化合物3)、香草醛vanillin(化合物4)、水杨醇salicyl alcohol(化合物5)、山奈酚kaempferol(化合物6)、槲皮素quercetin(化合物7)、槲皮素-3-O-半乳糖苷(金丝桃苷)quercetin-3-O-galactoside(化合物8)、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化合物9)。(3)抑菌圈直径结果表明,化合物1-9对实验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与化合物1比较,化合物4和化合物5对实验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大小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化合物对实验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大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实验菌株的MIC均为1mg/m L;化合物4对SA、MRSA、ST5-MRSA、ST239-MRSA的MIC依次为1、1.5、1、1 mg/m L;化合物5对SA、MRSA、ST5-MRSA、ST239-MRSA的MIC依次为1.75、1.75、1.5、1.5 mg/m L。(4)与正常组比较,加入化合物1、4、5的实验组中细菌的指数生长期明显被抑制(P<0.05或P<0.01),菌体的生长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5)与正常组比较,加入化合物1、4、5作用后,培养液中总糖的浓度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细菌悬液在260nm下的吸光度增大,核酸含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悬液中蛋白质含量增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6)与正常组比较,当细菌与化合物1、4、5作用后,实验组中的磷消耗量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降低(P<0.05或P<0.01),菌液中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5或P<0.01),膜电位降低。结论:1、成功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且在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中有5种为黄酮类、3种为酚类、1种为有机酸类。2、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4、5具有较佳的抗MRSA活性,可能是通过抑制对数生长期的菌体分裂生长;破坏细菌的细胞结构,致使内容物包括糖类、核酸以及蛋白质发生外泄;影响磷代谢,破坏菌体细胞的膜电位,影响细胞代谢,从而发挥抑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