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患者非体外冠脉搭桥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背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患者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POCD的发生严重影响其术后医疗及生活质量。在各手术类型中,以心脏外科手术发生率最高。根据以往的研究,POCD发生的机制及原因复杂,但可以找到相关的高危因素。本试验观察术前及术中、术后的相关变量,找出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对其预测。方法:30例择期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年龄50-85岁,ASA分级Ⅰ-Ⅲ级,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测试人员于术前1-2天和术后1周分别进行一次认知功能评估,评估采用包括7项测试项目的神经心理测试组。通过计算得到患者每项测试Z值及综合Z值,若患者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测试的Z值或者综合Z值>1.96,则认为患者发生了POCD。记录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性别、年龄、BMI、受教育程度、手术史),既往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吸烟史等)。术中因素包括手术时间,低血压时程,失血量,液体输注量,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硝酸甘油、米力农、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阿托品)的剂量,诱导后即刻以及手术过程中血乳酸的值、术前及术后24小时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术后记录ICU入住天数及术后住院总天数。以卡方检验和t检验以及秩和检验分析各个因素和POCD的关系,再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POCD的危险因素。结果:30名患者完成了本实验,其中在术后第7天有13人发生了POCD。患者非体外冠脉搭桥术后POCD的发生率为4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既往二次手术史、术中阿托品用量、手术时间延长、术中低血压时间长、手术后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下降、住院时间延长都与POCD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高龄、术中低血压时程是老年患者非体外冠脉搭桥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患者非体外冠脉搭桥术POCD的相关因素为高龄、既往二次手术史、术中阿托品用量、手术时间延长、术中低血压时间长、手术后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下降、住院时间延长。高龄、术中低血压时间是其中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术中脑代谢变化与患者术后POCD发生的关系目的:应用脑功能定量成像系统分析POCD与手术及麻醉过程中脑代谢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术中应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系统对患者额顶叶皮层脑代谢的变化进行连续监测。采集并记录切皮后(T1)、第一支远端吻合5min(T2),手术翻动心脏低血压时刻(T3)后1min脑皮质代谢的变化。根据神经心理测试结果,将患者分为POCD组和非POCD组,比较两组间近红外脑成像系统显示的不同皮质脑代谢差异,找出其与POCD发生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后时刻(T2、T3)的额顶叶皮层氧合血红蛋白的浓度均较T1下降,其中T3时刻皮层氧合血红蛋白的浓度下降最明显,大脑皮层表现出较低的代谢活性。POCD组患者在各个时间点的皮层氧合血红蛋白的浓度均较非POCD组低,且对血压及灌注的变化更为敏感。结论: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系统的观察结果提示,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麻醉中大脑不同皮层区域代谢变化之间有紧密联系,尤其与额顶叶皮层的代谢关系密切,这对我们继续深入研究POCD的发生机制有重要的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