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一个具有先天弱质性的特殊产业。农业的重要性和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与保护,财政支农是农业支持和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也必然要求政府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加强对农业公共领域的财政支持,以弥补市场失灵,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06年5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在不断增加对“三农”投入的同时,开始关注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效率问题。长期以来,福建省财政支农资金短缺严重,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是解决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足问题的理性选择。为了提高福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考察了2002-2008年福建省67个县(市、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法对67个县(市、区)进行分类,最后分类提出政策建议。本文首先讨论和分析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研究的方法和创新进行了说明,借鉴经济效率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等理论成果,构建了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理论框架并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评述,随后选取了反映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运用DEA方法分析了福建省67个县(市、区)财政支农配置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表明:现阶段福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较低,处于生产前沿的县(市、区)仅有1个,而且地区差异较为明显;通过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三种效率值之间的比较发现,技术效率值低于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因此,福建省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整体水平低下一方面是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在实际投放过程中政府决策失误和管理监督不力等问题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财政支农规模结构偏差造成。在DEA分析方法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法对67个县(市、区)分类并对各类产出不足率进行分析。据此,本文分类提出了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和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个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