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发展已全面进入“新常态”,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各项改革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是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金融发展理论为指导,明确阐述了社会融资效率的定义和内涵以及评价标准,构建了社会融资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分章节针对社会融资效率中融资成本、融资收益以及融资风险的三个要素进行深入剖析,力图能全面科学地评判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效率。在此基础上探寻提高我国社会融资效率的途径,从金融产品创新、资本市场发展、信用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主要分析了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背景,强调金融应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理念,阐释中国社会融资效率进行研究的意义所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阐述制度背景并提出问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融资机制发展变迁入手,简述不同经济金融制度背景下,社会融资发展的特性与目标。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融资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社会融资规模为基础并将其拓展,客观认识和总结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与融资结构发展变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我国社会融资效率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三章搭建社会融资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阐述了社会融资效率研究的理论依据;明确界定社会融资效率的定义与内涵,分析影响社会融资效率的因素;首次从社会融资成本、融资收益以及融资风险三个维度全面阐释社会融资效率的评价标准;建立了包含信息成本、时间成本、资金成本、配置效率、产出效率、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7个方面共23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为后面章节中对我国社会融资效率评价提供理论参考。第四章是我国社会融资成本与效率分析。本文将社会融资成本分解为信息成本、时间成本、资金成本,融资成本与融资效率呈反向关系。依据第三章中提出评价标准和具体的指标,对不同融资方式下的融资成本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数据比较分析,以期客观认识近年来我国社会资金融通过程中的融资成本与效率问题。第五章为我国社会融资收益与效率分析。在本文的社会融资效率的定义中,融资收益与效率是同方向变化的。对融资收益的评价与考量包括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率两个方面。本章首先用实证分析方法对社会融资总量、融资结构与实体经济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然后用具体的指标和数据分析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率的变化趋势。第六章是我国社会融资风险与效率分析。社会融资风险越高,融资效率越低。融资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融资方式下所表现出来的信用违约风险,二是社会整体融资过度,融资杠杆过高,从而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本章采用具体的数据指标对融资风险的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第七章为结论与建议部分。在前面论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理论、实证以及指标分析结果进行总结,然后结合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从提升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的角度,对如何提高我国社会融资效率,提出自己的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关注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不能只侧重规模和形式的发展。近年来社会融资总量大幅度提升,但依然存在结构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仅仅依靠融资总量的增加将会弊大于利,需要增强融资供给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融资效率。2、社会融资效率是指金融体系服务于实体经济融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成本、收益与风险的质量,成本越小、收益越大、风险越小意味着社会融资效率越高。因此,提高社会融资效率,需要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增强融资收益,减少融资风险。3、社会融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就信息成本而言,金融机构贷款市场中的信息沟通成本明显降低,提高了融资效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成本有所下降,但仍需进一步改善;金融机构表外融资的信息成本较高,效率比较低。从时间成本来看,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便利性有明显改善;金融机构表外市场中融资的时间成本有很大差异,通过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融资的便利度较差;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时间成本比较高,便利度和效率较差。通过分析现实中不同融资方式下的资金成本,发现资本市场持续性的股权融资成本最低,其次是债券市场,金融机构贷款成本总体较高,而五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成本比较低,信托贷款表外融资成本最高。4、社会融资效率中的融资收益是指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发挥融资功能,从而使整个社会所获得的收益,包括产出效率和配置效率。社会融资总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投资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但是效果在逐渐减弱。就融资方式与结构来看,银行贷款对增加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比较明显,而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尚未发挥出来,效率不高,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相关制度与运行机制还不健全,这也正是未来加快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效率的核心所在。5、社会融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违约风险,以及实体经济融资杠杆不断升高,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风险。风险越高,融资效率就越低。从指标分析来看,金融机构贷款市场中的风险相对较低,但近两年有上升趋势;企业债券市场和信托贷款的违约风险逐渐暴露出来。此外,伴随着社会融资总量的快速增长,实体经济融资杠杆迅速提高,潜在的系统性风险较大,导致社会融资效率的损失。6、依据社会融资效率的评价标准,用具体的指标和数据对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同融资方式所表现出来的融资效率进行横向考察比较,认为金融机构贷款系统的运作是相对有效的,但是融资成本比较高,产出效率呈下降趋势;金融机构表外融资比较灵活,但是资金成本很高,风险较大,且监管很难;资本市场由于相关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投融资主体运作不规范,市场环境较差,导致融资效率不高。因此,积极培育公开透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是提高社会融资效率的关键。7、结合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历程来看,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社会融资总量的增加对实体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作用有限。未来伴随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升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效率的重点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加快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切实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二是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和效率;三是防范和妥善化解社会融资风险;四是促进信用制度的改善,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社会融资效率。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尝试:1、从理论上明确界定了社会融资效率的定义与内涵,从社会融资的成本、收益以及风险三个维度全面阐释了社会融资效率的评价标准,建立了包含信息成本、时间成本、资金成本、配置效率、产出效率、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7个方面共23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2、依照社会融资效率的三个评价维度和23个具体指标,分三个章节对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效率中的融资成本、融资收益以及融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与比较,相对全面科学地评判了我国社会融资效率,找到效率缺失的表现与原因。3、结合中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背景,探讨了提高社会融资效率的路径。重点分析了“选择权贷款”在满足科技企业融资需求中的应用价值与操作要点,以及对如何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化解融资风险等方面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本文研究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本文的融资效率评价中主要是针对金融机构表内贷款、股票融资、债券融资以及信托贷款融资中所表现出来成本、收益以及风险状况进行分析,而没有涉及民间融资、私募基金以及风险投资资金的筹集与运作。其次,在具体的效率指标分析中,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统计口径问题,不同效率分析的时间截点不完全一致。再次,本文构建的社会融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具体的定量型指标,也有模糊的定性指标(如融资便利度),从而无法形成一个量化的总效率指数。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试图探讨如何将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分析,进一步提高评判的准确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