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在批判的意义上成就了自我形象的塑造史意义。从传统到现在,哲学始终在两个维度上完善着自我形象的合理化维度,即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本文从这两个维度出发,一再表明哲学不仅具有面向知识、面向人类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形象,也具有面向哲学自身、面向人类生活世界的形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认识论与形而上学两个维度的表达并不重复,且是严谨的。认识论在近代被委以重任,认识论一时间代表了对哲学的一种普遍化认识,认识论的知识化建构为哲学自我形象的建立提供了范本。在现代,认识论祈求打破知识建构的传统意义而纳入认识论的批判意义。因此,哲学在认识论的维度上具有了线索性的承接;形而上学一路走来同样经历着认识上的变迁,本体论的形而上学从哲学产生之初便为人类设立了永恒追求的前提,但现代哲学却始终在更加符合人类性、时代性的意义上寻求着形而上学的新主张,形而上学应更加切近人类的生活世界,更加呼应人类努力促成的人文精神。因此可以说,认识论与形而上学共同代表着哲学自身形象未来发展的合理化基底,只有在这些基底之下,哲学才能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走向哲学自我形象的可能化塑造。本文基于罗蒂对康德哲学的反叛,梳理出哲学自我形象具有批判史的性质。罗蒂对康德哲学的反叛实际上正说明了哲学自我形象具有一种敞开式的内在力量,在今天,康德哲学被视为传统哲学中极具代表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就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缩影。并且,康德哲学的体系化、系统化也为其哲学形而上学提供了可延续的话题。而罗蒂这位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则试图挣脱传统哲学自我形象的桎梏,在其思想中表达了批判与开放性共在的维度。哲学的自我形象何以可能将哲学的自身批判最终引向了现代性的理解,哲学的自我形象的历史必将经历哲学主题的转换、话语方式的变革、思想逻辑的转变,并在这些历程中实现着自我形象的不断完善,实现着对哲学理解的不断扩展。最终哲学的自我形象如何并不是我们急于定义的,只意在寻求哲学于时代、于人类的更加合理化的可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