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努力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既是农村生产力不断解放、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程,也是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农业劳动力与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的过程。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目前全国有2.63亿农民工,其中大部分长期处于半城半乡、非工非农状态。我们面临的现实是,耕地资源短缺,撂荒又在不断增加;农民人数过多,农村又缺乏青壮年劳力。“谁来种地、谁会种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我国人均农业资源严重不足,无法走大规模、工厂化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本单元,走制度创新和技术革命道路。这条道路能否走通,关键在于有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也要看到,新型农民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已经出现,并不断成长壮大。务工返乡人员中从事现代农业发展者、大中专毕业生中从事现代农业发展者、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场工人等等,都是组成新型农民的重要力量。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农民合作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等一大批新型经营主体也带动了新型农民的形成。新型农民的形成是大趋势。但在形成的过程中,还面临不少问题。从把一个劳动力培养为新型农民的全过程考察,第一个层次的任务是把一个劳动力培养为可以成为新型农民的人才;第二个层次的任务是提供这样的人才愿意成为新型农民的必要条件。分析当前新型农民形成的制约因素,主要在于农业劳动力教育培养落后和促进劳动力向农业配置的条件不足两个方面。促进新型农民形成,应着力于改进农业劳动力教育培养,并增强农业职业在劳动力配置中的吸引力。应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支持劳动力选择农业职业,鼓励农学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支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促进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大力提升农业的比较效益;构建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业就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