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下农村居住环境研究——以成都团结镇石堤村居住环境评价因子体系的建立与检测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致力于研究城乡统筹下农村居住环境的发展建设,为城乡统筹下农村居住环境建设方式提供经验和借鉴。 论文首先从分析城乡统筹下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的大背景入手,研究当前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后通过对城乡统筹规划理论、生物共生理论、人居环境理论、生态建设理论及认知理论等文献的回顾,整理出相应的评价参考因子,再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相关方面专家意见进行汇总和分析,建构出城乡统筹下石堤村居住环境评价因子体系,此评价体系的建立旨在为石堤村居住环境的改善提供研究方法和指导策略。 论文进而在充分调查石堤村及周边区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建构的城乡统筹下石堤村居住环境评价因子体系,论文分别从农村传统的延续、聚落的再生、周围环境的利用、居民对当地居住环境的空间感受和居民的认知行为等五个方面对石堤村居住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综合评价。最后,从城乡统筹的区域发展层面上及整体环境的改善上对石堤村居住环境改善提出一些整改策略与发展意见。 论文最后对可继续开展的研究和石堤村居住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向做了探讨和展望。
其他文献
在中国,农村人口仍然占有很大比例,根据我国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村落作为村民赖以生存的空间,虽然在新农村的建设与改造中得到了很大改善
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对当代西方建筑界有关数字建构的建筑形态探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阐述,从历史、哲学和知觉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新建筑形态形成的文化和城市背景及
我国的开发区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过热”阶段以及其后国家的清理整顿,近几年来正不断壮大,与母城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当初那般孤立与封闭,对于母城的依赖也逐渐减弱。
建筑师事务所是活跃在国内建筑设计界的一支生力军,在建筑设计企业发展中做过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建筑设计组织是建筑师事务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
马大猷教授于1975年提出微穿孔板基本理论,开创性地提出可用于计算和设计的微穿孔板吸声体;1997年马先生进一步提出微穿孔板吸声体的准确理论,揭示了微穿孔板吸声体最大吸声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以冯纪忠、葛如亮、戴复东、黄仁、卢济威、齐康、“正阳卿”(钟训正、孙钟阳、王文卿)等建筑师为代表,在江南地区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现代乡土建筑作品。这些
计算机辅助可拓建筑策划是将可拓学理论、建筑策划理论以及相关计算机领域的理论相结合形成的新理论。提出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使计算机真正具有人工智能地辅助建筑策划的功能
城市边缘区是介于城市建成区和纯农村腹地之间的具有农村特征又明显区别于农村的土地利用转换区,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人口特征等方面处于不断发生变化的地带。有关城市边
在党中央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的热潮,广西各地也深入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建设中没有注重村镇民族景观的
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质是景观空间感受的设计,景观最终的作用是为人类带来美好的或印象深刻的体验。   本文的研究基于刘滨谊教授提出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三元中大众行为心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