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重要病毒病之一,病原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dwarf virus,RBSDV),由传播介体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SBPH)以持久不经卵方式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呈现数量性状特征,目前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是选育抗性品种,但还未有抗性基因成功克隆的报道。结合抗性品种缺乏的现状,水稻抗性种质资源筛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工接种鉴定是鉴定RBSDV抗性资源的主要途径,而传播介体灰飞虱在鉴定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灰飞虱获取RBSDV需经过饲毒这一过程,灰飞虱群体的带毒率决定着人工接种鉴定的效率。近年来通过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资源的鉴定,定位抗性QTL,为其抗性基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加速了抗性育种进程。本研究首先对高效获得稳定携带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灰飞虱群体的方法进行了优化;其次,以过表达转基因植株及敲除突变体植株为材料,对抗性品种乌壳中的抗性候选基因OsGLK1进行了功能验证;最后,利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对OsGLK1-WK对RBSDV的识别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饲毒时间是否影响灰飞虱带毒率这一问题,设置了 6个不同的饲毒时间点,对各处理所获得灰飞虱的生长发育、获毒率以及接种鉴定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饲毒7 d-9 d能获得带毒率较高且稳定的灰飞虱传毒群体,适用于人工接种鉴定及抗性资源的筛选。2.为了鉴定过表达与敲除突变体植株的表型,对其进行了人工接种鉴定;为了明确植株中病毒积累以及抗性候选基因的表达情况,利用qRT-PCR方法对亲本、转基因及敲除突变体中病毒基因积累以及抗性候选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OsGLK1调控水稻对RBSDV的抗性,证明了 OsGLK1为抗性病品种乌壳中的抗性相关基因且其表达与病毒积累呈负相关性。3.构建了抗性相关基因OsGLK1-WK以及RBSDV病毒部分基因的酵母载体,运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对OsGLK1识别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验证抗性候选基因OsGLK1-WK与病毒基因是否存在体外互作关系,但还未验证有体外互作关系,这说明OsGLK1调控植株对RBSDV的抗性可能并非通过与RBSDV某个病毒基因直接产生互作的方式。这些均为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致病机理与抗性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