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空间的生产机制研究——以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为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_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空间的生产机制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在风貌保护的过程中,权力、资本和文化是影响风貌区空间生产的三个要素。政府在提出风貌保护的同时也提出,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并不矛盾,也就是说,政府从开展风貌保护项目一开始就提出了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重目标,这对接下来的保护制度的设计和保护行动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政府设立的保护制度一方面防止了风貌区内建筑被随意的破坏,另一方面也对风貌区空间未来的发展作出了引导,但在这引导的背后隐含了巨大的商业利益。不论国有资本、跨国资本还是民间资本,都在积极地推动或搭乘这辆具有巨大获利潜能的高速列车。而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对政府、专家、媒体等各种资源的动员能力是强大的,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挤压也是强大的。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的快速普及,舆论的形成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模式,一种新兴的舆论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孕育而生——网络舆论,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了人们表达自我意识的
民俗,作为一种习俗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的,那么它的形成和变迁必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家族,作为一种血缘群体,作为中国传统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