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期脑桥梗死脑白质微结构改变的DTI评价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ke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动物实验及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脑梗死后除原发灶外纤维束的近端或远端会产生继发性二次损伤,相关研究亦表明内囊后肢梗死后皮质脊髓束通路可以发生继发性改变,但脑桥梗死对皮质脊髓束通路的影响尚不明确,且病灶侧别对脑结构的影响亦不明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患者发生脑梗死后能够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的损伤,无法从事原有职业或独自生活,甚至发展为痴呆。尽管脑梗死对痴呆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脑白质微结构的完整性对认知功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弥散成像技术,能够定性、定量地检测人体组织内水分子在不同方向上、不同程度的弥散运动,并且能够无创地显示活体的特定脑白质的组织微结构;其参数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等可以定性、定量地分析分析活体正常生理状态下或病理状态下脑白质纤维束的超微结构。  本研究使用DTI技术,采用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as,TBSS)方法,探索慢性期脑桥梗死患者脑白质微结构损伤及重组模式以及梗死灶侧别对患者脑结构改变模式是否存在不同,并探索脑梗死后白质结构损伤与认知功能改变的潜在关系。  目的  1. 探索慢性期脑桥梗死患者脑白质微结构损伤及重组模式;  2. 探索梗死灶侧别对患者脑结构改变模式是否存在不同;  3. 探索脑梗死后白质结构损伤与认知功能改变的潜在关系。  材料与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脑桥梗死患者34例(其中:男性 18 例,女性 16 例),包括脑桥左侧梗死病变 19 例,脑桥右侧梗死病变15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0~75 岁,平均年龄为58.0 ± 6.8 岁。所有被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MR 750 3.0T磁共振扫描仪行DTI序列扫描,同时进行神经行为学测试。  1. 采用DTI 序列轴位扫描,获得5180 幅图像。  2. 采用临床评价、运动功能测评、认知功能测评对被试进行测评。  3. 采用 TBSS 分析方法,通过数据预处理、非线性配准、骨架映射、骨架统计、生成基于骨架映射的统计差异图等步骤最终提取差异图中的弥散指标数值。  4. 统计学分析:采用FSL 中通用线性模型,将年龄、性别作为协变量进行两样本独立 t 检验,分别比较脑桥梗死左侧病例组、右侧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分、认知功能参数、弥散参数FA值的差异,结果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异常纤维束骨架的弥散指标与认知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各统计分析过程中检验水准α 值定为0.05,当P< 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脑桥左侧梗死组患者左侧大脑脚处FA值减低;  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脑桥右侧梗死组患者右侧前辐射冠、右侧内囊后肢、右侧大脑脚、小脑中脚处FA值减低,左侧内囊前肢处FA值升高;  3.慢性期脑桥梗死患者的均存在相关脑区FA值降低,但右侧梗死组脑白质微结构改变的范围更广,且右侧梗死组存在部分区域脑白质的FA值升高;  4.脑桥右侧梗死组右侧前辐射冠处FA值与RAVLT-short、Num1back-ACC正相关,与Num1back-RT 负相关。其认知功能评分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  结论  1. 慢性期脑桥梗死患者脑白质微结构存在继发性损伤,包括顺行性和逆行性损伤。  2. 右侧梗死组的脑白质微结构损伤范围更广,且存在对侧白质纤维重塑现象。  3. 脑白质微结构的损伤是造成认知功能损伤的潜在机制及病理基础。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癫痫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是由于一侧或两侧大脑半球神经元异常同步放电引起的短暂性脑功能障碍,尽管不断有新的抗癫痫药(antiepileptic drugs,AEDs)投入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