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地区经济结构转型问题研究——以吉林省蛟河市为例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tert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枯竭是资源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资源枯竭地区是在历史上因资源开发而兴起,并在自然资源锐减甚至枯竭时陷入衰退的区域,它的经济结构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蛟河市作为煤炭资源城市,自十九世纪中叶开采至今已有近150年的时间。为当地乃至全国开采出超过7000万吨的优质煤炭,为国家和地区的建设贡献出了自己全部的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于资源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当地资源所能供给的能力范围,而且由于资源的过渡开采导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些因素成为制约资源地区发展的严重障碍。在资源枯竭时期,如何能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本文探寻的重点。本篇文章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资源地区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比分析、分类归纳、图表分析,并且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典型案例,结合蛟河市资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资源枯竭后经济结构转型这条主线展开研究。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创新之处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等。第二部分介绍资源枯竭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相关理论,同时对国内外资源枯竭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实践进行总结归纳予以借鉴。第三部分对蛟河市经济结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阐述,同时对当前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指出经济转型是经济、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第四部分通过对蛟河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所有制形式介绍和分析,对蛟河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从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城乡一体化等方面提出经济结构转型的可行性对策,并充分利用对资源地区的优惠政策,发挥地方政府的协调作用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等方面进行保障。
其他文献
2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日益融合,逐渐趋于一体化,文化力日趋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推动着整个经济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2012年,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
民营企业现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扩大城乡就业,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科学发展观作为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