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文化派生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翻译介绍到中国。此时中国女性的性别意识正从“男女都一样”的政治话语遮蔽下苏醒,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提供的批判男权秩序及文化的立场和方法,正与这种苏醒相契和,因而对中国的女性书写产生了极大影响。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对中国女性书写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批评的影响和对创作的影响。在批评影响中,由于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自身的开放性,以及八十年代中国的思潮流派热、方法论热,体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本论文采用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所提出的艺术批评诸坐标的观点,分别从作品与世界(社会历史方法)、作品与艺术家(心理学方法)、作品与欣赏者(接受理论)、作品自身(文本分析方法)等角度,梳理、阐述女性主义的特质及多元性。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对创作的影响体现在由于女性视点的介入,使作品的主题、人物、叙事等层面所产生的变化。女性主体意识的生长与壮大使女性写作经历了从“少女时代”到“成年时代”再到反叛男权文化的阶段,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则使女性主体意识萎缩,从而出现了向男权传统回归的迹象。女性形象则由传统的仰视男性向平视、俯瞰、超越男性的转变。女性视点的叙事则使女性的生命体验得到了应有的言说,使男性作家的创作也有了女性视点的倾向。 中国的女性书写并不囿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被动性影响,局限于解构,而是结合了本土的话语资源,做出了建构自己的话语的努力。女性写作不再偏执于一己的立场,而是站在性别立场的角度,提出了伙伴关系的社会组织模式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