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心理体验与艺术创作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文艺心理学有关理论,从作家的体验入手,通过童年经验、体验与艺术个性这三个方面对萧红的文学创作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归纳出萧红的人生体验对其创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萧红作品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通过对萧红童年生活的考查,分析童年经验对萧红艺术创作的影响,突出地表现为萧红创作中题材的选择及作品的情感倾向的确定;第二章,结合萧红的人生经历,分析萧红的体验呈现为缺失性与丰富性体验的交织,并指出萧红独特的体验激发了其创作动机,同时也决定了她的创作心态;第三章,侧重于文本分析,指出萧红的体验对其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及体现在作品中的倾向性;结语部分:从整体上确认萧红的体验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并评判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其他文献
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创作母题.早在"五四"时期,以鲁迅为核心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就痛切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他们张扬着个性
本文主要从内容层面和艺术层面对宋代女性词进行了横向的初步探讨,并纵向的把对宋代女性词的研究放进女性词创作历史中进行探讨。宋代女词人的心灵景观主要从渴望爱情、欣赏自
中国人本主义美育思想与现代人本主义思想的产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提倡人的个性、自由、创造,强调以美育为手段,以审美情感的陶冶达到人生境界的提升和心灵的完善,通过美
本文论述了鲁迅小说的诗性特征:音乐性、抒情性、形象性。首先,文章从叙述时间、情节结构、节奏与主题的协调及复调特征等方面对鲁迅小说的音乐性进行分析、阐述;其次,作者将鲁迅
余华是我国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优秀作家,是先锋小说作家中最具才华、最有个性且风格独异的一位作家。他长期生活在江南一个闭塞的小县城里,有着特殊的人生经历和个体感悟,这些人
作为在新时期成名的知青作家,叶辛曾经以《蹉跎岁月》赢得了广大读者,特别是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一代人的共鸣.他在小说中对知青一代人命运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思考,并以文学方式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余华无疑是最具先锋意识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创作开拓出一个新的审美艺术空间,将读者带进一个全新的小说世界.该文从作品入手,以分析和感悟为主,旨在从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