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眩晕(vertigo)和头晕(dizziness)是成年患者就诊的20个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些患者中超过80%的人症状明显,需要医疗干预。以眩晕或头晕就诊的患者涉及到骨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等多个科室,有时需要多科室间联合协作才能给予诊断。引起的眩晕的原因各种各样,包括耳鼻咽喉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心血管系统性疾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有一类病人,导致他们眩晕症状的原因为颈椎功能紊乱,被称为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到现在为止,颈性眩晕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有以下三种假说。第一种是颈本体感受器紊乱学说;第二种是颈交感神经功能刺激学说,又称为Barre-Lieou综合症;第三种学说是旋转椎动脉综合症(Rotational Vertebral Artery Syndrome,RVAS),又称为Bow-Hunter综合症。对于颈性眩晕目前尚无特异性检查以确诊,临床上以结合患者病史、查体、影像学检查及排除其他源性眩晕后诊断为颈性眩晕,因颈性眩晕患者常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现在心率变异性(HRV)的分析已成为评估自主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方式。本课题研究目的是以心率变异性(HRV)指标来反应自主神经状态,对颈性眩晕患者行短时心率变异性分析,以探究颈性眩晕与自主神经关系,为临床诊断颈性眩晕提供新思路。临床上颈性眩晕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多种治疗方案联合应用,本课题针对颈性眩晕患者症状特点制定保守治疗方案,并分析其短期疗效。方法:1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骨二科门诊就诊患者中符合颈性眩晕患者短时心率变异性研究颈性眩晕组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2例,同期符合正常对照组纳入标准的健康志愿者,共18例,HRV的测量在一个标准化的条件下进行,包括早饭后至少3个小时,12小时内未吸烟、未饮用咖啡、未喝茶水,测量时间为上午9点至12点,在一个安静的房间内,室温控制在23摄氏度至26摄氏度。被测量者取舒适坐位,前胸部通过电极片连接12导联Holter导联线。要求被测量者安静状态下舒适坐位10分钟后颈部保持中立位,Holter记录器记录连续5分钟心电图。要求被测量者颈部行连续过伸过屈动作30次,如出现眩晕、头晕或眩晕、头晕加重停止动作,颈部保持中立位,Holter记录器记录连续5分钟心电图。将Holter记录器记录的心电图导分别导入计算机中与记录器相匹配的美国H-Scribe Holter心电分析系统,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进行分析前以人机对话形式剔除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异常搏动及干扰的影响。比较分析颈性眩晕组与正常组及两组刺激前后心率变异性变化。2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门诊诊断为颈性眩晕患者,并具备良好的依从性,能够配合保守治疗及随访,共20例,给予颈托固定配合俯卧式“小飞燕”颈部肌肉锻炼的保守治疗方案,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填写DHI、VAS评分,比较前治疗前后评分有无差异,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1颈性眩晕组安静状态下与颈部过屈过伸刺激后频域指标LF/HF刺激后较安静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性眩晕组与正常对照组在颈部过屈过伸刺后颈性眩晕组频域指标LF/HF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中颈性眩晕患者在应用保守治疗方案一个月后,颈性眩晕症状完全缓解及改善的病例为18例,占总例数的90%,没有一例患者症状加重。治疗后DHI、VAS评分均较前治疗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后患者满意程度评价中优2例,占总例数10%,良12例,占总例数60%,尚可4例,占总例数20%,差2例,占总例数10%。优良率70%。结论:1颈性眩晕病人颈部过伸过屈动作刺激后表现出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之间的平衡被打乱是颈性眩晕的病因之一。2心率变异性检查准确简单易行,可以在各人群中扩广应用。3颈部肌肉力量的增强可以增强颈椎稳定性预防并治疗颈性眩晕。4颈椎稳定性提高能维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间张力平衡,预防并治疗颈性眩晕。5颈性眩晕患者行颈部固定联合俯卧式“小飞燕”动作治疗颈性眩晕的早期疗效观察发现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