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自译作品Spinners of Skilk研究——目的论视角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_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乾,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记者,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萧乾曾说他的副业是沟通土洋。他把翻译看作副业,把写作看作正业。实际上,他毕生在翻译方面做出的成绩绝不亚于创作。萧乾从事文学翻译工作达67年之久(1931-1998),不论中译英还是英译中都能很好地胜任,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萧乾曾说过,翻译不是拓版,而是要传神。如果原文是悲惨的,你不能表达那种感情,那就是死译,硬译。如果原文是逗人乐的,结果读者看完译文却绷着脸,一点也不乐,这也是不如意的翻译。在上世纪40年代旅英七年间,萧乾在伦敦出版了五本深受英文读者喜爱的英文著作,其中他于1944年出版的自译散文小说集SpinnersofSilk(译自其散文小说集《蚕》)受到英国评论界的好评和英国读者的欢迎,1944年9月2日该自译散文小说集被《泰晤士报·文学副刊》选为当月最佳小说。  然而,相对于对萧乾写作方面的研究,学术界对萧乾翻译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从目的论视角对其自译活动和自译作品进行研究的更是鲜有涉及,因此本文选取萧乾的自译散文小说集SpinnersofSilk作为研究对象(该小说集以2001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萧乾作品精选》中的萧乾自译作品版本为依据),从Vermeer的目的论视角对其进行分析。根据Vermeer的目的论,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准则”。根据目的准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多数翻译行为都允许目的有几种表现形式,它们可能分属不同的等级。在特定的翻译条件下,译者应该为其所选定的特定目的做出充分说明。  萧乾,既是源语文本《蚕》的作者,对原作的了解程度不言而喻,又是该作品的翻译者,对SpinnersofSilk翻译目的的确定萧乾自然能够做出充分的说明。所以,自译是将目的论与翻译作品研究相连接的一座很好的桥梁。本文借助Vermeer的目的论,系统分析萧乾自译散文小说集SpinnersofSilk特定的翻译目的,以及为达到此翻译目的萧乾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翻译目的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系统地认识萧乾的自译活动和作品及其翻译策略和技巧。
其他文献
目前对商务新闻稿的研究多停留于表层语言的使用和翻译,以及社会学和意识形态对新闻写作的限制和影响。而对于商务新闻发布稿中最常见类型的产品英文发布稿的研究更少。  
学术写作是学者们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成果的主要方式。摘要的出现帮助学者们在查找文献时节省了很多的时间。摘要作为学术论文的缩影,其主要作用是帮助读者尽可能准确地了
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新词见证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巨大变化。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反映中国特色
翻译是一门艺术。它体现了不同语言与文化的交流。而解释学是一门有关理解与解释的哲学。将哲学引入翻译研究尤其是翻译过程研究,大大提高了翻译的内涵和研究水平。本文首先阐
称呼语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相当频繁。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它们在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等领域得到了许多研究者和学者的关注。  国内外早期对称呼语的研究大多从社会语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财经新闻为经济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且中国越来越重视世界财经新闻的地位,不断引入世界财经信息,但在翻译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译本的翻译质量太差,严重影
评价理论由Martin等人提出并完善,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是语篇分析的新发展。评价理论的关注焦点是语篇中可进行协商的各种态度与立场,即作者或说话人如何借助语言资源进行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