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货币当局操作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就是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程度。显而易见,存在着两种经济运行环境,即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在这两种环境下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巨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下的金融环境不同导致的货币政策制约因素不同。随着开放经济的越来越广泛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在完善,经济开放度已经成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我国在这样的开放经济进程中已经逐步的由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这样导致了货币政策的作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果应该比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更为明显。而近几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缓解紧缩压力方面的效果并不显著。这除了有国内因素的制约外,开放的经济环境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从中国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分析来看,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冲突制约着货币政策有效性。总的来说,内外均衡冲突的根源在于汇率制度的僵化和本外币政策的不协调,而且开放经济下资本流动的加快也督促我们重新进行政策抉择。开放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本币和外币的沟通渠道,增加了本外币政策的互动途径,改变了原来封闭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式、作用渠道和效果,使得货币政策从原来的主要局限在国内的本币政策的方式,转向兼顾本币和外币政策的协调进行,货币政策的覆盖面随之扩大,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也更多,货币政策效果变得不明确。
鉴于上述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本文运用货币理论和计量模型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首先介绍了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和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并且采用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本框架对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资本流动进行分析,证明了固定汇率下一国无法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而浮动汇率下,如果资本完全流动,出口增加对均衡产出没有影响。然后结合中国在开放经济下的环境变化,对货币运行的经济金融环境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开放经济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传导机制、中介目标、操作方法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产生的影响,并且运用计量模型分析经济开放下,冲销干预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证明了来自外部的冲击并没有因为国内资产的反向变动而得到抵消,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相应的冲销性干预措施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工具选择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协调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重视金融安全,积极参与国际货币金融体制的建设和改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