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中国宝卷研究开始吸引了现代学者的关注。八十年代起,车锡伦先生从“一种历史的民俗文化现象和说唱形式”的角度,重点研究以民间宝卷为主的文学宝卷,推动了当代宝卷研究进程。当今学者纷纷从多学科、多角度探究宝卷的文化意义。尚丽新老师和车锡伦先生合著的《北方宝卷研究》对宝卷研究较为薄弱的北方地区展开深入研究。笔者在对永济地区念宝卷展开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前人的研究结果为参考,对永济地区至今仍为“活态表演”的念卷活动和宝卷文本进行系统的研究。旨在深刻剖析扎根于永济道情班社、并与当地道情水乳相融的永济宝卷,探索这一民间文艺形式在永济地区的演化规律。论文主体分三部分:第一章,简述永济宝卷的发现经过并展示笔者所见的30部永济宝卷简目,介绍永济宝卷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地域分布特点,客观分析永济宝卷岌岌可危的现状,为挽救其迅速流失提出可行之措施。第二章,在对永济宝卷形成初步了解基础之上,于文本和表演双重维度进一步分析永济宝卷的独特之处,亦即永济宝卷道情化在文本和表演形态上的不同体现。还将对永济地区独有的形式特殊的小卷进行介绍,除此之外永济宝卷来源的多样化也实属罕见,可以为追究宝卷故事来源拓宽视野。第三章将重点分析永济宝卷道情化特点的形成原因。首先追溯道情及永济道情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宝卷道情化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最早尝试将宝卷进行道情化改编的人是谁?宝卷的道情化呈现出怎样的进程?其道情化特点又为何会在永济当地形成区域差别?最后扩大范围,结合其他地区宝卷与道情的交汇影响状况,概述宝卷与道情这两种民间文艺形式的相互影响。通过对永济宝卷的解读与分析,笔者一方面希望扩充北方民间宝卷的研究资料,为学界提供民间文艺形式融合的案例及材料。另一方面,希望社会各界可以由此对永济宝卷乃至民间宝卷产生更大的热情,关注这一历史文化产物及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对宝卷形成客观认识与评价,从而推动其承继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