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士族文学与庾信创作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ry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庾信是我国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杰出文学成就的取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庾信所处的南朝时期,士族阶层在文学领域依旧占主导地位,士族阶层优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决定了士族文学独特的文学风貌。此一时期,士族阶层作家群体众多,他们在创作上有共同的题材取向,更加追求文学的艺术形式美而形成雅艳的文学风貌,同时士族阶层趋新求变的自觉意识促使了声律论的发现,故此一时期士族文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声律论在文学中的普遍运用,使得文学创作朝着更加精致化和形式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庾信家族在南朝时期以文学世家而知名,齐梁之际,庾信祖、父辈在文学上更负鸿名重誉,以文宗学府而得统治者的青睐与重用。庾信的文学创作承继时代风尚和家族渊流,而在其作品中呈现出浓重的士族意识。其前期作品主要沿袭士族文学咏物、宫体等题材,并在萧梁诸文学集团中多作应制、酬唱之作,追求文学艺术技巧上的精工富艳而臻于南朝美文学的极致。其后期作品虽因家国、人生的巨大变故而在情感内容上充实,但羁留北朝之后的庾信创作依旧贯注着对士族文化的追认和反思。主要表现为对梁朝士族在变乱之际存亡的史诗性再现,屈节愧悔下的乡关之思,重振门庭的求官之言和失赏不遇下的隐遁之念;同时庾信对梁亡也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并对士族自身生发出文化幻灭情绪而最终仍旧皈依之。可以说,在庾信的创作中,士族意识是他无法抹杀的精神内核,而对南朝士族文学的承继和突破,则促使了庾信在文学创作上获得巨大成就。
其他文献
从湿周-流量曲线临界点的两种不同确定准则入手,分析湿周法推求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minimumecologicalinstreamflowrequirements,简称MEIFR)的不确定性。假设河道呈三角形
目的观察比较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的屈光状态以及眼前段参数的变化情况,并且探讨其改变的可能原因。方法收集自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行斜视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5例(104只眼)。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的眼睛分为4组,Ⅰ组:单眼外直肌后退组(40只眼),Ⅱ组:单眼内侧直肌后退组(16只眼),Ⅲ组:单眼外直肌后退加内直肌缩短组(30眼),Ⅳ组:下斜肌断腱组(18眼),在手术前1天、手术后1周以及手
根据1975年地形图、80年代至2008年的TM、CBERS卫星遥感资料和近34年(1975-2008年)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最大冻土深度等气候资料分析得出,西藏那曲地区西部的色林错及其
汉语称谓是文化问题。它与伦理、文字、历史、社会、政治和管理等学说都具有关联性。索绪尔的符号学不能解释汉语称谓问题。称谓是社会的产物并随时代演变生成、消亡和增减其
<正>爽爽的贵阳,有一种魂牵梦萦的牵挂;爽爽的贵阳,有万般千娇百媚的姿态。2006年5月30日,是值得贵阳市记住的日子。这一天,贵阳市荣获了"中国避暑之都"称号;这一天,贵阳这座
摩教舞蹈是布依族传统宗教摩教仪式上表演的舞蹈。摩教舞蹈的表演有着特定的文化空间,与仪式有着密切关系,巫的色彩较浓。舞蹈与仪式的关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仪式本身就
黄铁矿及其他金属硫化物矿物在开采过程中伴随巨大的含硫化物废石及尾矿生成。这些尾矿暴露在水和氧气中时,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形成酸性矿山废水(AMD)。该种废水污染非常严重,环境修复极为困难。为了从源头控制并抑制AMD对环境的污染,本文以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PropS-SH)为主体钝化剂,以天然黏土海泡石(SPT)作为“填充剂”,制备了PropS-SH/SPT(PSPT)复合钝化剂,并以电化学测
本研究从单增李斯特菌原噬菌体φ10403s特殊的可逆性主动溶源现象入手,从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在液体培养基及巨噬细胞的吞噬体和细胞浆中,氧化和还原对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
熟料、钢渣配制的钢渣水泥中钢渣粉磨的细度及掺量不同,对其物理性能的影响不一样。研究通过分别粉磨熟料钢渣再混合的方法,制得钢渣水泥。采用化学全分析、物理力学性能检测
本文将城市扩展视为城市用地克服生态阻力向外扩散的过程,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进行方法创新,在模型中引入不同等级源的相对阻力因子,并考虑生态障碍对于城市扩展的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