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动于2009年的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与,个人、集体、政府三方筹资的农民养老制度,与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世的背景、制度设计、制度实施、制度效果等问题,是农村发展与社会保障领域的新实践,是农村公共管理、农村公共经济研究领域的新问题,是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对于解决农民基本养老和因老致贫返贫的现实困难,加快解决“三农”问题,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本文以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制度实施现状、制度实施效果评价、制度实施困难及成因、改进新农保制度等为基本研究内容,通过深入的农村社会调查,对农民参保缴费、领取待遇等实际情况进行描述,对我国新农保制度建设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新农保制度成效及其不足,探讨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保障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导论,包括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研究的思路、内容及方法等:第二章分析了新农保制度基本内涵,并从社会公正理论、社会保障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多个视角,阐释了新农保制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新农保实施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选取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典型代表省份,对其推行新农保制度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农保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制度配套以及主客观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构建了新农保制度实施效果的宏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了新农保制度启动以来全国31个省份的新农保制度综合发展情况和排名情况对比;第五章运用规范的经济学方法,对新农保制度实施的微观影响进行判断,论证了新农保制度的推行对农村人口数量、农民收入水平、农民消费水平等是否产生了积极影响;第六章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国际模式比较,重点对全民统一制模式、分散型模式、统分结合型模式的特点和典型国家的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七章在总结了新农保实施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新农保制度实施效果的基本原则、基本目标、路径设计、发展基础以及政策建议等;第八章归纳了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提出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展望。本文的主要结论是:新农保具备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在推行过程中必须强调政府的主导职能;通过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广,新农保制度在“保基本、全覆盖、有弹性、可持续”这四个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效,但四个方面的发展并不均衡,且地区差异较显著。同时,新农保制度设计、制度执行、管理与服务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此外,新农保的实施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数量,辅助农村生育政策的执行,有效缓解农村社会矛盾,但其对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离不开政府主导和完善的法制体系,多元化的养老保障模式能够更为高效的满足不同程度的农村居民的养老需求;就进一步完善改进新农保制度,保障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总结了新农保制度试点的四条基本经验,进行了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设计,分析了提升新农保实施效果所需的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础,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包括:一是构建了新农保制度实施效果的宏观评价指标体系,并加以运用,从宏观上把握了我国新农保制度的发展状况,比较了各地新农保制度发展的差异;二是利用规范的经济学模型,对新农保制度的微观影响进行了判断;三是开展了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拓宽了解决问题的视野和思路。在充分肯定新农保试点的四条基本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内涵较为丰富的提升新农保实施效果的目标、基本路径、提出了夯实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的各项环境基础、完善制度设计、从筹资机制的建立到监管服务的提升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四是本文采用了校府合作的研究方法和信息互动模式,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