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6月,经修订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开始实施,私募基金正式被纳入监管范畴。随后,国内私募基金业务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私募基金行业与中国股市共同成长,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上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面对不断丰富的私募基金产品,如何合理评价其业绩表现成为一个重要话题。目前,国内对于私募基金业绩进行评级的机构较少,在评价体系构建方面也存在着侧重点不同、体系不统一等诸多问题,无法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给监管带来了困难。因此,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给监管部门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构建一个相对客观且能为行业所认可的私募基金业绩评价体系尤为重要。本文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国内外基金业绩评价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基金风险水平、经风险调整后的基金收益水平和基金经理选股择时能力三个维度出发,选取最大回撤、下行标准差、β系数、年化收益率、夏普比率、信息比率、索提诺比率和T-M模型中的选股和择时系数这9个指标,分析2013年至2014年间成立、周净值披露完善的95只基金业绩表现。同时,利用客观赋值法中的熵值法赋予指标权重,构建出一个相对客观的私募基金业绩评价体系,能有效弥补目前广泛采用的主观赋值法确定权重时的不足。在实证过程中,按照投资策略的不同,将95只基金按照投资策略分为7个组别,研究其在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之间的表现。结果分析上,进行策略大类之间的比较和同策略基金比较,不进行不同策略基金间的横向比较。此举有利于消除不同策略投资标的不同和投资倾向不同带来的基金收益影响。实证检验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大部分基金产品整体收益波动较大。这表明目前私募基金产品的业绩,受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仍然较大。(2)无论市场行情如何,均有部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表现出显著的收益能力。这表明目前私募基金行业,有部分优秀的管理人能够通过合理配置资产,适时调整仓位来抵御市场不确定性风险,获取超额收益。(3)大部分基金都未能展示出较好的选股择时能力,基金经理在实操时,不得不通过选择承担系统性风险来获取超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