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宫颈癌是困扰女性的主要妇科疾病,也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此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疾病的结局有重要的作用,以往主要是根据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情况以及转移情况判断肿瘤预后,而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一些更加客观准确的指标不断产生,这些都对控制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探讨其转移的机制有重要作用。本实验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宫颈不同病变组织中TP及MMP-2的表达情况,诣在探讨胸苷磷酸化酶(T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CD34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免疫组化标本来源:收集2005年—2007年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宫颈病变患者手术切除的石蜡标本共105例,患者年龄28-65岁。其中宫颈癌77例,CINⅠ期10例、Ⅱ期10例、Ⅲ期8例。另取正常宫颈上皮10例作为对照。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进行放疗及化疗。试剂:TP的单克隆抗体购自Neomarkers公司,MMP-2和CD34抗体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有限公司,S-P试剂盒及DAB显色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有限公司,另PBS缓冲液,乙醇,二甲苯均自行配制。实验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实验步骤按说明书进行,DAB显色,苏木素复染,中性树胶封固,镜下观察。其中TP一抗稀释浓度为1:200,CD34一抗稀释浓度为1:160,MMP-2抗体为即用型。本研究以已知乳腺癌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代替一抗作为空白对照。结果判定及分析:TP主要在细胞核或细胞质中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MMP-2主要在细胞质中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按照Batchtiary等的方法,综合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进行半定量处理。CD34主要使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内出现棕黄色颗粒,MVD按照Weidner的方法将癌细胞间质内孤立的棕黄色血管内皮细胞或细胞簇或血管腔面积小于8个红细胞,且血管壁无肌层者,代表一条单独的微血管。先在低倍镜视野下找到肿瘤组织内MVD最高的区域,然后在高倍镜视野下计数3个视野的微血管数目,取其平均值作为高倍镜视野下的MVD。采用SPSS13.0软件系统,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四格表的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列联相关分析法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实验结果TP、MMP-2及CD34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TP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CIN、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随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且宫颈癌组织中TP的表达与CD34相关(P<0.05),与患者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组织类型相关(P<0.05):MMP-2的表达亦随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且宫颈癌组织中MMP-2的表达与CD34相关(P<0.05),与患者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组织类型无相关性(P>0.05),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CD34在宫颈癌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上皮和CIN,差异有显著性(P<0.01)。宫颈癌组织中TP的表达与MMP-2相关(P<0.05)。结论1、TP、MMP-2及CD34的高表达与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与宫颈癌的侵袭、转移有关;2、TP和MMP-2可以作为判断宫颈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