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横窦、乙状窦与周围骨性标志关系的及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结构研究观测,为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提供解剖资料。
方法:对8具双侧干性颅骨标本各骨性标志之间进行数据测量,根据后颅窝的骨性解剖标志进行乙状窦后“锁孔”入路骨瓣的定位,并在Frankfurt线上用克氏针沿线钻洞,从颅骨内侧观察其与横窦-乙状窦沟的关系;在8具尸头标本上经乙状窦后入路解剖结构进行观测,测量骨窗至颈静脉孔区各观测点间的距离,并对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进行观察。临床应用乙状窦后“锁孔”进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病变6例,介绍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处理。
结果:Frankfurt线(平面)位于横窦-乙状窦沟的下缘,在横窦后1/3处与之相交。骨瓣关键孔(第一孔)在Frankfurt平面下10mm距外耳道上嵴40mm处;在顶切迹至乳突尖连线中点前10mm钻第二孔,骨瓣的中心点在这两孔间的连线中点的垂直线上。乳突孔位于Frankfurt平面下16.02±0.8mm外耳道后22.5±8.33mm,乳突孔位置前后变异较大。骨窗下缘到颈静脉孔颞突、枕突、颈静脉孔后缘、内听道后缘的距离分别为20.14±0.48mm,19.25±0.86mm,10.25±0.38mm,21.35±0.47mm。颈静脉孔由不完全分隔的两个部分组成,Ⅸ、Ⅹ、Ⅺ脑神经全部位于颈静脉孔的前内侧,它们在孔内有各自单独的神经鞘膜,出孔后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有共同的纤维包膜。Ⅸ、Ⅹ、Ⅺ脑神经之间在孔内的结构较为疏松。
结论: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对骨瓣的定位要求准确,原则上尽可能贴近乙状窦边缘与颅底平行,充分利用小脑桥脑角的间隙也可处理颈静脉孔区病变,借助内镜,可以达到切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