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小说中的“身份”主题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ao_h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份”是近年来文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文学作品中身份主题的研究也多从性别、后殖民、民族和种族、跨民族等角度切入,探讨身份、身份认同、身份建构等相关层面。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于201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解读其作品的三个关键词是“身份”“记忆”“历史”。本论文拟从“身份”切入,分析莫迪亚诺作品中人物的身份状态,进而探讨他对个体生存境遇的关注。论文除引言和结语部分外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小说中人物身份的缺失,体现为姓名的变换、住址的变动以及不稳定的职业;对证件的迷恋揭示个体主体性丧失的生存事实;人物身份的缺失与莫迪亚诺的成长经历、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以及精神信仰的危机密切相关。第二章分析身份存在的根基是祖国、民族、父亲和过去。祖国在战火的摧残下满目疮痍,犹太民族摆脱不了漂泊的命运以及象征精神根基“父亲”的迷失使主人公将寻找的希望寄予过去;对过去的追忆依赖于记忆,失忆症、伪装遗忘与无意识遗忘使记忆充满不确定性;繁杂的细节与模糊混乱的时间使记忆呈现碎片化特征;建筑物等空间场所伴随时间流逝逐渐消失。人物希望重构时间和虚构记忆来找寻存在的根基,但这种西西弗斯式的努力无法改变身份缺失的现状。第三章探讨作品中“海滩人”意象寓意的不同类型,呈现出个体无法找到存在感的生存悲剧和精神危机;身份缺失的“海滩人”恐惧、逃离、孤独的心理,寓意现代人生存感的丧失。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有以“文体”、“体制”为先的观念。在此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评论诗歌文体的文献。这些文献,反映出历代各文体的创作风气,也影响到随後的各文体发展,可以
学位
爱德华·阿尔比是美国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同时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很多他的作品,如《动物园故事》、《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美国梦》等作品,先后获
本文所谓哀祭文是指用以祭奠或哀悼死者的文章。中国古代对葬丧非常重视,因而哀祭类作品非常丰富,且名目繁多。宋代哀祭文各体兼备,数量远远超出前代,佳作层出不穷。研究宋代哀祭
学位
处理器Intel Atom D525  显卡Intel GMA X3150+NVIDIA ION2   内存4GB DDR3   硬盘320GB/5400转  光驱无  屏幕12.1英寸  亮点个性化外观  双USB3.0接口和蓝牙3.0模块  Bang&Olufsen扬声器  支持NVIDIA Optimus技术    笔记本与汽车的联姻  笔记本与汽车,两个看似不搭边的领域其实早有往来,不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