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物色的描写是中古诗歌中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题材,它与中古诗歌的抒情艺术和语言技能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诗歌抒情与写景的关系在中古时期迎来了一次重要的超越。在超越之前,诗歌强烈地呼唤情感,景因为具有强烈的感发力,因而在诗中得到了较多地呈现。超越之后,自然作为“赏”的对象在诗歌中得到了巨细无遗地描摹。诗歌融合着由景而兴起的审美体验,形成了富有韵趣和含蓄之美的抒情语言,情的力量以一种暗隐的方式在景中流动。自然描写从此成为了诗歌中重要的抒情元素。在抒情与写景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语言技艺的提升与写景也有密不可分的互动。一方面,诗歌对语言之“丽”的追求在自然描写中得到了实践,刺激了诗人对景的描写。而且诗歌语言在结构、句法等方面的发展,又进一步为写景增添了新的描摹手段。另一方面,体物摹景风气的炽盛也不断要求着更富表现能力、更具诗化凝炼之美的新型语言,从而推动着中古诗歌的语言走向精致化。在典范的唐诗语言产生之前,中古诗歌是一段重要的探索期。鉴于以上两重关系,本文认为,选择自然描写的视角观照中古诗歌,可以细致梳理中古诗歌语言的发展细节及衍变的具体进程,并进一步揭示中古诗歌抒情特质与语言特质确立的历程,从而对中古诗歌的诗史意义进行一次重新的考察。本文在章节的安排上,总分为三大块面。首先,对中古诗歌自然描写情景关系的变化及不同阶段描写手法的独特性、承继关系进行细致分析。在论文的第一章,笔者将梳理中古诗歌自然描写景语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以“喻物”、“感物”、“悟物”、“赏物”的观物方式变化为线索,分析各时段景物描写与诗歌抒情这一本质特征的整体关系。第二章将对汉代至陈代诗歌中的自然描写嬗变轨迹作细致的梳理,理析表现手法的渐趋多样化、体物技巧逐渐熟稔的历程,并在论述中揭示前后时段景物描写手法的承继关系。这是本论文所作的基础研究。其次,重点讨论自然描写与诗歌语言演变之间的关系。在论文的三至六章,将对自然描写之意象、篇法、句法、字法进行细致分析。第三章意象是语言分析的核心,将梳理中古诗歌自然意象在外在形式层面由粗糙而至细腻、在内在意蕴层面由象征之载体而至高度暗示性的变化轨迹。第四章到第六章是按语言结构中大层面到小层面的顺序来安排的。其中,篇法部分将勾勒中古诗歌写景结构由缺乏规律的散缓而至极具律化特征的发展过程;句法部分对中古诗歌自然描写句法由简趋繁、由倾向散文化向高度诗化的方向发展的特征进行总结,并举出了几种典型的诗化句法细致阐述;字法部分拟论述自然描写中的动词、形容词、颜色字、叠字、虚字,体现自然描写语词锤炼能力提升及语言诗化程度增强、诗意效果丰美的字法特征。上述四章从内在的意象到外在的结构、语符的讨论,对自然描写作了更深一步的细化研究,试图挖掘自然描写在促使中古诗歌语言成熟过程中所起的推波助澜之功。这是本论文的开拓研究。最后,以赋为例探讨中古诗歌自然描写在成熟过程中所受的外部影响。在第七章中笔者将通过大量材料的比对,从描写语言、意象构筑手段、结构经营艺术三个方面分析赋对诗歌自然描写的语言由表层及于深层的影响,以期对中古诗歌尤其是南朝诗歌自然描写中的赋因子进行细致的探掘。这是本论文的延展研究。本文旨在通过自然描写语言微观层面的分析探讨,对中古诗歌自然描写的整体风貌及不同阶段的典型特征作出细致客观的评价,从而确立中古诗歌自然描写及其所形成的语言模式在诗歌史上应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