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民主是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而产生的一个新生事物,是网络技术与民主形式的完美结合。网络民主产生于西方国家,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把网络民主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网络民主的出现使得普通民众有了条件去获得更为广博的信息资源,也使得政治变得解手可及,公民的言论自由等政治权利得到了允分的张扬。电子政府、网络选举、网络投票等民主形式的出现也进‘步推动了政治运作的高效化、公开化与透明化。网络民主给民主政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年网络民主在我国开始兴起,并深刻影响到了民众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积极参政成为民众自主自愿的政治选择,不仅提高了政治参与的效能,而且锻炼了民主参与的能力。网络民主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它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也越来越清晰得显现出来,我们应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对网络民主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而不足一味批判和回避。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从理论上对网络民主有全面清楚地了解和认识。然而对于网络民主的理论研究,我国却还处于初级阶段,本土化研究比较欠缺,理论体系还有待完善。有鉴于此,本文对中国具体国情下的网络民主进行针对性分析,旨在让人们对中国的网络民主有更为清晰地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期望能为网络民主特别是中国网络民主的理论研究添砖加瓦。文章分析中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传统代议民主面临的诸多困境是网络民主产生的技术基础和时代背景。网络民主一经出现便引发了学术界的大讨论,对于网络民主的定义莫衷一是,始终没有统一答案。网络民主具有平等性、虚拟性、直接性、互动性和去权威性等特征。对于网络民主的本质,前人的研究都侧重于网络民主与代议制民主的关系,讨论能否取代代议制民主,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很少有人明确提出网络民主示来应该以什么方式存在,即网络民主与现有民主形式如何嫁接。,作者认为网络民主的本质是参与式民主,就是将直接民主与代议制民主进行融合,在代议制民主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直接民主成分,扩大公民在国家事务和社会组织的直接参与。网络民主进入中国以后,经历了准备、荫发、起步和深入四个发展阶段,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电子政府建设已初具规模,网络舆论监督正在发挥实效,网络政治动员开始迅速发展,基层网络社区整崭露头角。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网络民主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人们政治参与能力的不平等、电子政府建设的不完善和服务功能的欠缺、信息的无限性和可操作性诱发政治欺骗、网民的非常规参与和非法参与导致无政府状态、网民的非理性产生群体极化和网络暴力、网络使用过度娱乐化以及网络监管过度行政化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和政策扶贫来消除数字鸿沟,促进网络民主的平等化:通过强化政府网络服务功能、促进和规范政务公开、增强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性以及建设政府回应机制来完善电子政府,促进网络民主的制度化;通过建产完善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公民自律来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促进网络民主的有序化;通过完善配套的网络程序法和加强网络产法的国际兼容性来加快和完善网络立法,促进网络民主的法治化;通过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和积极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来加强网络公共空间治理,促进网络民主发展的健康化。网络民主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道路困难重重。要想更好地发展中国网络民主,发挥其积极意义,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不仅需要专家学者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论研究,还需要政策制定者制定更为科学民主的政策法规,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只有这三方面都做好了,理想才能照进现实,中国网络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