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莱斯利·菲德勒是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文化批评家,早期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菲德勒的大众文化理论是在对大众文化,尤其是对大众文学的批评实践上发展起来的。故此,他的大众文化理论的特点之一是对大众喜爱的文学作品的关注,而不是孤立地探讨大众文化现象中的商品、市场、媒介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菲德勒大众文化理论的形成背景包括文学理论与既有的大众文化理论两个方面。形成其理论的文学理论背景主要为新批评学派、纽约知识分子学派和神话批评的相关理论。新批评学派使文学与文学批评变成学院内少数人的专利,菲德勒意在打破这样一种局面。菲德勒早期属于纽约知识分子学派的一员,该学派对美国本土文学的关注对其大众文化研究有很大的影响。神话批评中“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为菲德勒的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资源。形成其理论的既有的大众文化理论背景主要为阿诺德、利维斯的精英主义文化观念,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及美国二战后关于大众文化的论争。菲德勒的立场与阿诺德、利维斯、法兰克福学派的立场不同。在美国的有关大众文化的论争中,他第一次表达了对大众文化的支持态度。菲德勒大众文化理论基础为以“文学=原型+标记”这一等式衍生出的“泛文学”观。他认为,大众文化中的电影、电视连续剧、漫画、流行歌曲等,只是文学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它们与传统印刷时代体现在书本上的文学相同,本质都是秘索思与原型。菲德勒大众文化理论的核心为神话论与“心醉神迷学”。大众文化在他看来是美国民族力量的一种显现,它创造了一种与希腊神话、希伯来神话不同的当代神话。“心醉神迷学”是菲德勒在抛弃传统文学的道德维度和美学维度的评价标准之后创造出来的,能够调和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紧张关系的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借由“心醉神迷学”,即把评价的重心放在受众的感受与直觉上,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将不复存在,精英与大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随之消弭,人们通过相同的感触而联系在一起。在理论实践层面,菲德勒质疑现代主义小说与诗歌,赞赏和拥护科幻小说与超级英雄漫画。他认为现代主义的文学标准不仅不再适合新的社会语境,而且制造了少数人与多数人的分裂。菲德勒呼唤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一种能够使分裂的社会重新弥合的文学形式。菲德勒大众文化理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和种族批评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菲德勒发掘在盎格鲁—撒格逊清教徒白人男性主导的文化语境下,被忽略的、由女性作家创作的通俗小说的价值,为女性主义重新书写文学史提供了支援。菲德勒对大众喜爱的小说中所表现的白人与有色人种之间关系的分析,对有色人种形象刻画的分析,也影响了后期种族批评的发展。此外,菲德勒对现代主义文学权威的消解,也对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今天,互联网新媒介的发展让大众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人都能方便地发表自己对大众文化作品的评价,专家与学者不再享有大众文化批评的特权,每个人都能成为大众文化批评者。菲德勒对美国本土大众文化的关注,也启发我们反思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期望中国的大众文化也能孕育出更多优质的当代民族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