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译活动正日益推动着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发展,因此有大量关于口译的研究。其中,口译笔记能够避免有效信息的流失,在口译过程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交替传译是口译的类型之一。它要求译员具备深厚的双语能力、娴熟的口译技巧等,而笔记法也是其中的一项。表面上来看,笔记法只是在辅助记忆,但是它的作用不容小觑;因为错误的笔记方法和由此产出的笔记将极大地影响译员的口译质量,而条理清晰和富有逻辑的笔记可以帮助译员能更好地完成口译工作。瑞士著名的译员让·艾赫贝尔在其著作《口译须知》中提及使用译入语作记录已经成为口译人员的一种惯例,这样便于译员一开始就着手克服口译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艾赫贝尔所述的“种种困难”大抵是指将译入语与译出语比作信息代码,口译的过程即将译出语这种代码转换成译入语代码,这是一种信息转换的过程。而这样一种信息转换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涉及到“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所有过程(奈瑟)”。用译入语做笔记是一种“需要用注意来激起和维持有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被称之为“控制加工”。本文以林超伦所著《实战口译》中的英汉互译36篇口译笔记,华中师范大学2014届MTI口译班4名在读研究生,以及武汉理工大学2012届MTI口译班1名毕业生以《实战口译》一单元和二单元的音频所做出的个人真实的笔记和产出的音频为实例研究,对比林超伦与学生译员口译笔记中译入语和译出语的各自的比重;探讨学生译员的口译产出——信度与效度,结合认知心理学中信息加工观、知识的组织和思维逻辑三个方面,来查证漏译、错译和增译与口译笔记的关系,进而探究得出口译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来做出更好笔记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