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分两个部分,其一是通过对181例念珠菌血症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念珠菌血症病例数的增长趋势,明确白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导致的念珠菌血症的危险因素。其二是收集共56位患者的血清,分为念珠菌血症组19例及对照组37例,分别进行甘露聚糖抗原及甘露聚糖抗体IgG、IgM检测,评估此三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第一部分是对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181例念珠菌血症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人口学资料、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及手术、分布科室、各时期病例数等。通过卡方检验分析白念珠菌感染与非白念珠菌感染之间危险因素的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是对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56位患者及体检者的血清共270份,分别进行念珠菌甘露聚糖抗原、甘露聚糖抗体IgG和甘露聚糖抗体IgM的检测,评估此三者实验的不同诊断指标如敏感度、特异度、AUC曲线,分析此三者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的诊断价值,同时监测念珠菌血症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甘露聚糖抗原及甘露聚糖抗体IgG、甘露聚糖抗体IgM浓度变化,评估治疗疗效价值。结果:第一部分中的181例病例可见:念珠菌血症发病例数逐年增加,而其中以非白念珠菌病例数增加占主要地位。患者年龄14-94岁,其中50岁以上的居多。在科室分布上,前三名是普外科,泌尿外科,血液内科。临床特征上,前三名是使用深静脉置管、胃肠外营养、入住ICU。菌种分布上白念珠菌占42.86%,非白念珠菌占57.14%,非白念珠菌较多的是热带念珠菌及近平滑念珠菌。行胸部腹部手术中白念30例,非白念66例,P值0.0014;血液系统肿瘤中白念1例,非白念13例,P值0.0050;既往90天使用唑类抗真菌药物中白念2例,非白念11例,P值0.0381;这三个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在56例念珠菌血症组及对照组病例中进行甘露聚糖抗原及抗体IgG、IgM的检测可见,甘露聚糖抗原实验的敏感度是84.21%,特异度是81.08%,AUC曲线下面积0.8265(95%CI 0.7207-0.9322);甘露聚糖抗原和抗体IgG实验同时进行检测其特异度最高(94.59%)。随访监测5例病例,其甘露聚糖抗原、抗体IgG、抗体IgM浓度变化未随着治疗时间窗延长而有相应的浓度减少或增加趋势。结论:念珠菌发病趋势逐年上升,尤其是非白念珠菌感染。念珠菌血症主要发生于年龄较大者(≥50岁)患者中。发生念珠菌血症感染的科室主要是:普外科,泌尿外科,血液内科。具有胸腹部手术、血液系统肿瘤、既往90天使用唑类抗真菌药物此三项危险因素的患者需注意非白念珠菌感染的可能。甘露聚糖抗原实验对诊断念珠菌血症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其敏感度及特异度较好;甘露聚糖抗原和抗体IgG联合检测的可提高特异度。本研究发现甘露聚糖抗原及抗体在动态监测及疗效评估上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