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上市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违法违规现象也在不断滋生。从1997年琼民源公司案发,到后来的红光实业、郑百文、银广厦等重大会计虚假信息披露案件相继曝光,这些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从国外会计监管方面来看,近几年来,美国爆发了一系列会计造假案件从安然事件到世通再到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世纪并购”事件,财务丑闻层出不穷,令人触目惊心。国内外上市公司发生的这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事件,严重的干扰着我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并也成为困扰我国会计界的难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与上市公司发展相适应的会计监管。因此,有关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另外,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起在上市公司试行。新准则中的一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上市公司的投机活动,有效遏制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信息监管带来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我国的会计监管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就是新准则的一大亮点。公允价值计量使会计记录由静态转化为动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另一方面又给企业的会计处理以更多的选择权,从而容易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另一个工具。在美国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问题受到空前关注,一些华尔街的银行家和国会议员将金融危机的矛头指向“公允价值”会计,指责“公允价值”会计正加速金融危机恶化。因此,在我国引入公允价值的同时,加强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显得更为必要。此外,新准则中大量临界标准的运用及衍生金融工具在表内的确认和计量等都加大了会计监管的难度,因此,在我国试行新准则的情况下也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整体看是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的开篇是引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对会计监管问题的研究现状,然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整体结构做了阐明。本文的正文是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层层推进的分析论述:第一部分是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研究的理论依据。本章首先介绍了一些学者对监管以及会计监管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下了定义;然后运用经济学理论对会计监管进行解释,主要有公共利益论、俘获论、经济监管论以及法律不完备理论,以期为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二部分是美英两国会计监管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本章首先简单介绍了目前国际普遍使用的三种会计监管模式:行业自律模式、政府监管模式以及独立型模式,并逐一分析各种模式的优点及局限性。其次,对美、英两国的会计监管演变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它们的监管经验及我国的国情提出对我国的启示。第三部分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本章首先从规范体系及运行体系两部分对我国会计监管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目前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会计法律法规不协调,处罚力度有限、政府监管失灵、社会监管乏力及内部监管形同虚设等问题,并结合新准则分析了新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带来的严峻挑战。第四部分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对策研究。本章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相应措施。具体包括:健全上市公司法律监管机制、加强监管主体建设、加强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监管及改良具体的监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