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足住房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住房困难者提供居住之所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依据自身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和基本国情,逐步建立起相对可持续的保障房制度体系。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也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商品房市场方兴未艾、正处于黄金时期,而保障性住房体系刚刚萌芽,“双轨制”住房供给模式尚未建立。房价高涨引起了上至庙堂下至江湖各方面的广泛讨论,住房问题已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经济最热点的话题。中国当前初步建立了包括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住房补贴以及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内的住房保障体系。这一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城镇居民的住房困难。廉租房主要保障最低收入人群和新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住房需求;公租房制度主要保障中等偏下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中等收入者可以通过购买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满足居住需求。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许多游离在现有住房保障制度之外的城市常住人口,可以通过住房补贴等获得住房保障。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不仅事关城市竞争力、区域经济发展,还会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在借鉴主要发达国家的住房保障模式的基础上,建议城市保障房的供给主要以廉租房和公租房为主。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制度分析、实证和经济学模型来研究主要发达国家保障房制度和中国的实践。主要发达国家在保障房理念、立法和管理实践方面都值得做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住房权概念进行了内涵和外延分析,试图理清“适足住房权”作为公共产品的特性及其社会、法律意义。其次,选取在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方面具有国际声誉的四个国家来研究,分别是美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保障房体系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制度相对成熟,在管理机构设定、管理职能定位、房源供给、后勤维修养护、入住者准入、房屋流转、租金收缴、运营管理、社区建设和辅助服务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上述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在对国外保障房制度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我国的具体实际,选取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是保障房的供给结构,本文对影响政府保障性住房配建决策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决策指标体系,再利用熵权法计算出各指标的客观权重,最终建立求解最优保障房配建结构的优化模型。并运用上述模型对广州和珠海的住房供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珠海市和广州市保障房建设的各种现状下,按照2013年建设保障房的计划,为了使总体效用最大化,珠海市的公租房建设比重占当年保障房总数的64.3%。而按照广州市保障房的建设计划,为使效用最大化,廉租房建设比重应占当年保障房建设比重的53.8%。上述结果印证了当前以廉租房和公租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政策的有效性。在保障房分配方面,本文从三个角度对廉租住房的分配机制创新进行了经济学分析。首先,从供求理论与效用理论的角度,针对实物配租和租金补贴两种配租方式,综合比较它们对住房租赁市场供求的影响、政府廉租资金支出的成本以及廉租资金分配效率,总结出其各自的适用条件。其次,从消费经济学角度,按照廉租住房保障群体内部成员对廉租住房保障的依赖程度不同,把他们的住房消费需求分为三大类,即完全依赖型、暂时依赖型和边缘型,并根据需求差异配以不同的配租方式。最后,分析影响廉租住房的保障面积标准和租金标准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廉租房四步计租标准的具体计量办法,以及分配方法选择。最后总结本文的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于深入剖析中国住房保障制度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及其利益诉求,通过政策引导,增加保障房的供给水平。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障房制度的成功经验,从融资、土地供应、保障房结构、分配及流转制度等方面入手,为中国保障房制度创新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