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之初,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标志性举措是1999年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稿)》(简称《大纲》),被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标准》)代替。《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体例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大纲》指导下研发的《旧教材》与《标准》指导下研发的《新教材》,在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和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立体几何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学生几何思维的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和学生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制约了教学效果。因此,对新课程前后立体几何版块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得出新旧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掌握课程改革的方向;有利于分析得出哪种教材更能够促进教师对立体几何的教和学生的学。本文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从课程内容的内隐性和外显性两个层面出发,具体包括新课程前后立体几何版块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知识容量、内容深度、应用性和文本呈现形式六个维度。依据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论、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等分别对六个维度的应然标准进行了建构,并依据六个应然标准分别对新课程前后立体几何版块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得出,新课程立体几何版块的指导思想侧重中观层面,具体性、借鉴性和操作性增强,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新课程采取“总-分”式体系结构,与旧课程正相反,两种结构分别适合“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学生;新旧课程涵盖的知识面不具有较大差异,但新课程包含的知识点数量明显减少;新课程的内容深度要大于旧课程,教学难度增大;新旧课程均与多个学科领域相衔接,但新课程衔接的频数明显大于旧课程,应用性特征体现的更充分;新课程增设了“思考”、“观察”、“探究”等栏目和图表,文本呈现形式更为丰富多样。综上,新课程在课程理念的设计、课程结构的构建、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更为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并对立体几何教学提供了具体性、操作性和选择性强的依据,更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于研究结论分别对教材的研发、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改进建议,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