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期,中国美术教育呈现“中西兼学、博采众长”的局面,中国传统画院、师徒制美术教育模式和西画教学并行发展;国学思想与西方美术思想兼容并蓄,使中国美术教育进入探索与求真、借鉴与开拓、传承与改革的特殊转型时期。同一时期,西方国家经历一战后及二战前夕的社会变革、经济动荡而产生诸多问题,使西方美术教育及美术创作风格都出现重大改革,受表现主义和重建主义思潮影响呈现两种美术教育模式并行发展的趋势。本文研究以中西美术教育改革比较为视角,从宏观分析美术教育法规到微观研究美术教材、美术课程以及美术教育家的教学实践,探讨了20世纪初期中国美术教育转型的意义与影响。论文分五章。第一章对中国一千五百多年以来画学教育文献考辨与梳理,总结传统中国美术教育的特性、20世纪初期传统美术教育的改革举措及转型的历史根源。第二章考述了西方美术教育体系传入中国的历史、蔡元培西方美育思想溯源以及留学生引进西方美术教育体系对中国美术教育转型的影响。第三章论述了美术教育家的西方美术思想接受研究及其对美术教育改革的贡献,并以西方美术教育家阿瑟·韦斯利·道为例,比较中西美术教育观念的异同。第四章解读西方美术教育法规文献并分析其优劣,总结1900-1936年中国美术教育法规与纲领文献的特点与转型观念,思考西方美术教育改革适合在中国推行的具体措施。第五章阐述了20世纪初期(1900-1936)中国出版的各类美术教材与画谱以及同时期西方畅销的各类美术教材或美术教学文献的整体状况与特点,结合中西美术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特点与转型的深远意义。本文立足于原始文献,一方面钩稽通行之史料,一方面到实地搜求西方美术教育文献材料。通过中西文献比较研究,思古论今、纵横中西,在比较研究中西美术教育法规、美术教育观念、美术教材与美术课程,总结20世纪初期中国美术教育转型的历史根源、特性、成果与历史意义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