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视疲劳调查量表、SAS、SDS应用于调节性视疲劳人群的信度和效度评价目的:应用视疲劳调查量表(Asthenopia Survey Scale,AS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调查调节性视疲劳人群的视疲劳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及其严重程度,以评价其在该人群中的信度和效度,及该人群的临床特征分析。方法:对112例调节性视疲劳患者,使用ASS、SAS、SDS量表进行调查,再随机抽取48名调查对象于1周后重测,采用多种信度和效度指标对量表进行评价。结果:研究对象ASS、SAS、SDS总分分别为25.52±21.47、40.63±9.42、44.37±10.78,量表条目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1、0.81、0.84;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86、0.72、0.76;重复测量的ASS总分相关系数为0.76,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的SAS、SDS总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97,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结构效度评价中,ASS相关分析中各维度总分和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90、0.83;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三因子结构模型绝对拟合指数χ~2/df<2.0,RMSEA≤0.08;标准关联效度分析ASS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反应度分析ASS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SS量表用于调节性视疲劳的临床评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及反应度,是该人群视疲劳临床研究或筛检的有效工具。SAS、SDS量表用于调节性视疲劳的临床评价具有较高的信度。第二部分加味芍药甘草汤干预调节性视疲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目的:评价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调节性视疲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招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视疲劳患者、曙光医院的医生、规培生和研究生、以及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员共127例,最终将80例纳入研究,其中中药治疗组43例,安慰剂对照组37例。两组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同时,中药治疗组给予加味芍药甘草汤颗粒每日1剂,早晚口服;安慰剂对照组给予安慰剂颗粒每日1剂,早晚口服,两组均连续口服疗程8周,收集3个时间点临床数据后评价疗效。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包括ASS评分、眼部调节参数;次要疗效指标包括SAS、SDS、SCL-90评分及聚散参数;并观察记录药物应用后的不良反应,评价药物安全性。结果:在符合方案集PPS人群中,加味芍药甘草汤可降低调节性视疲劳患者的主观症状评分(F=8.75,p=0.004),2-4周即可显示与安慰剂的差异(t=-3.74,p<0.001),且随时间延长ASS总评分有下降趋势(t=-5.10,p<0.001);加味芍药甘草汤可减轻调节性视疲劳患者的局部症状(F=9.33,p=0.003),如眼干、畏光、酸胀痛、刺痛、眼周不适、眼皮沉重感、眼部紧绷感等,2-4周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组有差异(t=-2.39,p=0.02),且随时间延长A维度评分有下降趋势(t=-3.43,p=0.002);加味芍药甘草可缓解因眼部问题造成的全身症状及情绪异常(F=10.59,p=0.002)。加味芍药甘草汤可提高患者的单眼AMP,药物效应需累积至6-8周,组间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右眼t=3.37,p=0.001;左眼t=3.69,p<0.001);加味芍药甘草汤可提高患者的NRA,试验组和对照组在6-8周,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t=3.20,p=0.002);加味芍药甘草汤可提高患者的AF(右眼F=5.99,p=0.017;左眼F=4.10,p=0.047),药物累积6-8周显示与安慰剂有差异(右眼t=4.09,p<0.001;左眼t=3.13,p=0.003;双眼t=2.58,p=0.012)。加味芍药甘草汤对近眼位(F=6.11,p=0.017)、近距离BI(融合点)(F=4.09,p=0.048)有影响,治疗效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加味芍药甘草汤对近距离BO(破裂点,融合点)均有影响(融合点F=8.26,p=0.006),BO(融合点)2-4周即可显示与安慰剂的差异(t=3.07,p=0.003),且药物治疗效应随时间累积(t=4.01,p<0.001),BO(破裂点)至6-8周(t=3.67,p=0.001),组间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加味芍药甘草汤服用过程中有3例患者出现腹泻症状,确定与药物有关。结论:加味芍药甘草汤可改善调节性视疲劳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近距离作业的视觉表现能力,临床应用时需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第三部分fMRI应用于调节性视疲劳人群大脑功能特征分析及中药干预的中枢调控机制研究研究一:人眼睫状肌不同调节负荷下的大脑皮层激活模式研究目的:明确正常人眼调节信号输入后的脑功能定位,进一步了解调节任务相关的功能脑网络及其有效连接关系;明确不同主视眼别,接受调节信号输入后,相关的功能脑区差异;明确正常人群和调节性视疲劳患者间不同调节负荷下脑激活的差异。方法:选择正常受试者33名,19名为右眼主视眼,14名为左眼主视眼;选择正常受试者33名、调节性视疲劳患者45名,进行任务态不同调节负荷组块模式的脑激活区研究,采用基于MATLAB平台的SPM12、Group ICATv4.0a软件包进行数据预处理和后续分析。使用单样本t检验分析正常人群调节相关脑激活模式图,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不同主视眼间、正常人群和调节性视疲劳人群的脑激活模式差异;运用Informax算法将正常受试者的任务态数据分解为独立的空间成分,然后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在时间信号和空间信号两个维度,提取任务对应的成分;基于DCM分析任务态激活区之间的有效连接。应用体素水平阈值P<0.001,团块水平(FWE、FDR、GRF、Alpha Sim)p≤0.05为多重比较校正方法。结果:不同主视眼间调节刺激下的大脑激活区域无差异;在-3D调节刺激下右侧豆状壳核,显示了正常人群高于调节性视疲劳人群的激活状态(Alpha Sim校正);其余条件下两组人群均无差异;正常人群-3D和-6D调节刺激下的大脑BOLD信号表明,支配睫状肌的神经信号包括信号传入、输出和反馈调节,涉及的大脑皮层区域广泛,有枕叶、颞叶、小脑、边缘叶、丘脑、顶叶和额叶的参与,并且,正常人群不同调节负荷下大脑激活的区域和强度均有变化,当调节负荷增加时,大脑激活的区域有新的增加,原有区域激活强度也有增加,-6D调节刺激vs.-3D调节刺激表明中央后回、顶上回、右侧楔前叶,也参与调节反馈和调节神经信号的输出;基于ICA的独立成分分析,进一步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提取和分析任务态相关的激活脑区,主要为视觉网络、小脑网络和注意网络;基于DCM进行任务态的有效连接分析,初步表明,参与调节的回路有2个,分别是枕叶、小脑与顶叶组成一个神经环路,枕叶、小脑和额叶组成一个神经环路,丘脑为信息传导中介。结论:参与大脑加工调节信号的区域较广,涉及多个脑区(枕叶、颞叶、小脑、边缘叶、丘脑、顶叶和额叶),多个脑网络(视觉网络、小脑网络、注意网络),2个神经回路(枕叶、小脑与顶叶,枕叶、小脑与额叶);不同调节负荷下脑激活的区域和强度均有差异;主视眼不同,调节刺激的脑激活区域无差异;调节性视疲劳人群正常用眼状态下,右侧豆状壳核激活减弱,可能和调节过度有关。研究二:调节性视疲劳患者静息状态下大脑Co He Re Ho、fALFF及脑功能网络改变研究目的:明确调节性视疲劳人群和正常人群静息态脑功能,在局部功能活动和脑网络间活动水平是否一致。方法:选择正常受试者33名、调节性视疲劳患者44名纳入静息态数据分析,采用Co He Re Ho、ALFF/f ALFF指标分析组间局部脑功能活动差异;提取差异脑区的原始Co He Re Ho、ALFF/f ALFF值与视疲劳调查量表积分进行相关分析;基于g ICA对两组静息态数据合并后提取独立成分,比较组间独立成分的空间差异;基于两组合并提取的独立成分,进行网络间的静态和动态功能连接分析,对比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指标对比分析,多重比较校正应用体素水平阈值P<0.001,团块水平(FWE、FDR、GRF、Alpha Sim)p≤0.05的方法。结果:静息态数据局部指标Co He Re Ho、ALFF/f ALFF分析显示,调节性视疲劳患者和正常人群组间对比存在差异脑区。组间存在差异脑区的Co He Re Ho、ALFF/f ALFF值与视疲劳评分进行相关分析,显示相关关系较弱,无统计学意义。基于g ICA进行静息态成组独立成分分析,组间对比分析独立成分的空间分布信息,显示无差异。基于g ICA进行s FNC和d FNC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调节性视疲劳人群和正常人群在脑网络层面无特征性差异。结论:调节性视疲劳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存在局部脑功能异常,但与临床视疲劳程度无线性相关关系;在脑网络层面,两组人群无差异。研究三:加味芍药甘草汤干预调节性视疲劳的中枢调控机制研究目的:评价调节性视疲劳患者在接受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后,任务态下脑激活区域及激活强度的变化,静息态相关局部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调节性视疲劳患者29例治疗前后的功能核磁共振数据纳入分析,采用基于MATLAB平台的SPM12、RESTplusV1.2软件包进行数据预处理和后续对比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治疗前后数据的各项指标对比,包括:任务态不同调节负荷脑激活区的对比分析及静息态下局部神经元活动指标的对比分析。多重比较校正应用体素水平阈值P<0.001,团块水平(FWE、FDR、GRF、Alpha Sim)p≤0.05的方法。结果:加味芍药甘草汤可降低高负荷调节刺激输入时部分脑区的激活强度,主要分布于左侧颞中回、左侧颞极:颞上回、左侧颞上回、边缘叶、海马旁回、左侧杏仁核、左侧枕中回、左内侧额上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双内侧和旁扣带回、双侧补充运动区、双侧中央旁小叶;左侧梭状回、颞下回、枕下回、左侧海马、左侧舌回。加味芍药甘草干预后静息态的局部脑活动指标与干预前相比,无差异。结论:加味芍药甘草汤可降低高负荷调节刺激输入时部分脑区的激活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