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悟性及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培养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19801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对语文课程的深刻认识和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我们发现,培养学生的悟性能力,既是语文课程的内在要求,也是语文教育界达成的共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审美能力培养,突出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对“课程目标”的阐释中多次强调“感受”、“感悟”、“领悟”、“体验”等概念,这正展示了《语文课标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实践导向,即语文教学应该回归汉语文化本身,以培养学生悟性能力为基本任务。 虽然如此,但当前的语文教学却几乎忽视悟性培养,实践领域的盲区,折射出研究领域的状况:当前,有关于悟性的专门性研究成果极少;而这些有限的研究成果,也往往仅停留在经验描述的层面,没有对悟性的思维特征及其生成予以深入的考察,更少有对悟性能力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内在关联予以系统的探讨。这种状况极不利于语文课程对自身的回归。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背景,尝试展开“悟性培养”研究的,并力求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上有所突破。 本文首先对“悟性”正本清源:“悟性”即思性,这是人人所具有的天赋心灵潜能,是人的心灵化的认知本性;而“悟”(感悟和领悟)则是激活悟性的基本方式,当悟性潜能通过“悟”的行动而被激活,其敞开的思维状态是直觉或顿悟。悟性概念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形态和体认方式,它的哲学根基是中国传统哲学。 悟性作为人的天赋心灵潜能,要变成现实的思维方式和体认能力,必须通过悟(感悟或领悟)而实现,但其前提却需要个人长期对知识、经验、生活的积累,需要认知、思考、反刍并对此进行内在整合、积淀。唯有如此,悟性能力培养才具有可能性。 悟性培养是一切教育所必须关注的,但最能综合培养学生悟性能力的课程则是语文。因为语文课程是以汉语文化为基本内容的课程,而汉语又是一种“以形表意”的语言,所以,整体理解和直观觉悟,构成了汉语文化的内在思维特征和基本的体认方式。由此出发,本文从语文的性质、内容、知识观、语言特点、实践方法等方面对语文予以重新审视,揭示语文课程与悟性的内在关联,即语文课程的汉语文化特征使其体现出来悟性倾向,所以,语文教学承担起培养学生悟性能力的重任,这是语文课程的内在要求使之然。 任何理论的探讨都旨归于实践,对悟性潜能及其激活方式和主体前提的思考,为悟性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对语文课程内在悟性倾向的分析,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悟性能力提供了现实依据;阅读教学自身的地位决定了本文实践研究的视角定位:如何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悟性能力,并寻求契合语文课程自身的教学方法。本文认为情感体验和多元解读构成了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悟性的基本前提与开放性视野;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曾被忽略和遗忘的朗读教学,认为个性朗读、语感感悟、情境营造是阅读教学培养悟性的基本方法。
其他文献
伴随20世纪90年代“活动课程”被明确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以来,活动课程开发便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但对体育活动课程开发的研究却是近几年的事。普通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开发
足球运动以其特有魅力已经成为安徽人民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对于安徽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经济、政策等因素限制了足球职业化在
传统的教师知识观由于不重视教师的实践及其个人知识,教师教育的模式与方式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教育只有真正促进了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构建才会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尽管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人才的质量,而教师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中国颁布的《教师法》规定,要实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