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由于其自身的劝说性和生动性,隐喻被广泛应用于劝说语篇尤其是政治演讲语篇中,以传达演讲者潜在的意识形态。从当代概念隐喻理论看,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其存在的基础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相似性的相互映射。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政治话语的研究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对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研究,也大多数侧重其修饰功能,认为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主要作用就是修饰语篇,使语言生动形象。Aristotle (1954)、Black (1993)和Richards (1936)等一些学者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手段,他们着重研究隐喻的修辞功能,致力于隐喻的分类,而很少提及隐喻的认知功能。20世纪80年代Lakoff & 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研究的重点也从其修辞功能转向认知功能。一些学者开始研究语言与权力之间的关系。Fairclough (1995)和Fowler (1979)开始探讨语言通过何种方式影响听众。还有一些学者将隐喻看作分析政治语篇的工具,试图从隐喻的认知功能着手分析隐喻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Musolff (2004)使用一种基于语料库的分析方法,分析语篇中隐喻的政治功能。Charteris-Black (2004)则提出批评隐喻分析的理论框架,通过综合运用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批评隐喻分析的三个步骤揭示了隐喻表达与客观语境之间的关系,并对隐喻的意识形态功能有初步探究。但它没有回答隐喻是如何传达演讲者的意识形态这一基本问题。基于批评隐喻分析的理论框架和Thompson (1984)提出的意识形态分析模式,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隐喻批评模式-CAM。该模式通过分析语篇(尤其是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揭示话语群体掩藏在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态度,进而揭露语篇中存在的歧视和偏见。CAM也包括三个步骤:隐喻的识别、隐喻的分析和隐喻的说明。依据CAM分析政治语篇(本研究中指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隐喻,以期回答以下三个基本问题:(1)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是根据什么标准进行选择的?(2)隐喻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什么?(3)隐喻是如何体现演讲者潜在的意识形态的?通过使用Word 2003软件,本研究统计出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关键词和概念键的数目。根据统计结果画出隐喻的分布图。由图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使用最多的三种隐喻的始源域是旅行隐喻、人体隐喻和冲突隐喻。不同的隐喻激发起听众不同的情感。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隐喻主要有三种意识形态功能:弘扬政治家的正义之气,激发听众的情感,以及传递政治信仰。这三种功能有利于拉近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演讲者的政治观点和政策。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中使用频率居前三位的是旅行隐喻、人体隐喻和自然环境隐喻,与其他前任总统相比,他使用的隐喻有所不同。隐喻的选择受一系列因素影响,个人的社会背景、自身的经历以及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等都会影响演讲者对隐喻的选择。但我们需要注意,不管演讲者使用什么样的隐喻,他们使用的隐喻如何地不同,他们都试图向听众潜移默化地传输自己的思想。本研究对美国总统演讲中隐喻的分析,不仅帮助我们系统地了解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功能,而且使我们可以从宏观角度把握具体语言策略的应用。同时本研究提出语篇中隐喻的批评性分析模式,丰富了隐喻分析的理论体系,促进了认知语言学与话语分析领域的结合。此外本研究有助于帮助读者认识话语背后演讲者的意图,从而提高他们对政治演讲语篇进行批评性解读的水平,因此本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