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现代小说家中的巨匠之一,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优秀的“编年史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一生著述丰富,共有5部长篇小说(最后一部未完成),178部短篇小说和很多书信及论文。他善于运用各种象征和比喻,语言简洁生动。他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并提炼人物形象,在很多部作品里都可以看到他自己生活中的原型人物。这大大增加了其作品的可读性,因为他本人历尽光荣与坎坷,自身经历就是一部传奇。虽然他最终生活艰难,但在他去世后不久,美国大地上便掀起了菲茨杰拉德复兴运动,后来又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菲茨杰拉德研究热。《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25年,被公认为作者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最能反映美国20世纪二十年代爵士乐时代的社会流弊、美国梦的欺骗性和世人对它的变态追逐。本论文拟从三个角度对该部作品进行论述,一是试图让读者了解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二是尽量挖掘作者自身生活经历与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三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对作品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第一个角度涉及爵士乐时代挥金如土的生活、美国梦的幻灭、富人的不仁、美丽而可诅咒的物质女人、小说题名的讽刺意义等五个方面。第二个角度则探索了盖茨比与尼克对作者不同人格侧面的呈现、黛西与作者初恋情人吉妮芙娜(Ginevra)及妻子珊尔达(Zelda)之间的映射关系,指出该部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为原型的,印证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哲理。第三个方面应用心理分析方法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情节、作者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一,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和快乐原则的理论被用于分析作品主要人物盖茨比的人格,指出盖茨比的在潜意识深处是受对黛西性欲的驱动,其思想和行为符合快乐原则。第二,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结构理论被用于对小说主要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盖茨比在本我层次上体现为受对黛西之原欲的驱动(与应用潜意识理论分析所得结论相同),在自我层次上体现为受当时流行的社会价值观的作用,致力于对伪大亨形象的追求,在超我层次上则体现为矛盾人格,集道德和非道德因素于一身。尼克主要充当了盖茨比超我的角色,对他的行为进行评价,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警告(即盖茨比在超我层面上部分是由自身呈现,部分是由尼克呈现的)。汤姆、黛西、贝克等人在人格三层次上的体现趋同,或者可以说他们主要生活在本我层次上,只关注快乐原则,无视道德价值。第三,文章从阿德勒人格驱动力理论出发,指出自卑感与追求卓越是盖茨比和菲茨杰拉德性格发展的动力。第四,文章从集体无意识理论出发援引另外几部美国名著来探索美国梦的原型,指出它们与《伟大的盖茨比》中所体现的对梦想的变态追逐,即导致美国梦幻灭的根源。第五,文章从神经症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理论出发,指出作者是在籍写作来发泄精神压力和对世事的洞察,以警示世人。爵士乐时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代,是经济繁荣、个人追逐物质享受的时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前夜,让美国付出了长时间的经济代价。它不仅对个人是沉重的打击,对国家也同样是沉重的打击。菲茨杰拉德以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为素材,创作出大量针砭时弊、发人深思的佳作,其中以《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具代表性,真实再现了美国爵士乐时代的社会精神面貌和文化。这是一部关于一个虽恢宏但却不理智的梦因追梦人的变态追逐、物质主义本身所体现的自私、冷漠、虚伪和残忍等社会现实而终告失败的故事,其警示意义至今犹在,不仅对于美国人,对于全世界亦如此。这是作者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舞台,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原型,上演的一出精彩大戏。研究方法方面,论文作者在细读小说原文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作者生平和作品内容,潜心研究并尝试使用精神分析理论对小说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达到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首先广泛收集并系统研读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该作品研究的重要书籍、期刊文章和网络资料,力求对现有研究状况了然于胸,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研究的突破点。经过广泛研究,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本文作者除了对作品内容进行全面研究外,对作者本人经历与小说人物的关系进行了深度探索,同时尝试把心理分析理论应用到对小说不同侧面的分析中去。总而言之,该论文既有广泛的文献研究,又有合理的内省式设想,既有比较传统的从作者生平与作品关系所做的研究,又有从精神分析角度所做的比较新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