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基于黑龙江几所理工院校的调查与对策探究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2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这条巨龙的腾飞,使得中国及其文化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具备一定的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力日益成为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和弘扬中国文化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各高校尤其是理工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元素严重缺失,导致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极低,甚至教师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语现象,这不仅会造成交际障碍或失败,还会危及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在认真研究了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后,通过对黑龙江几所理工院校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测试,笔者认为现阶段有必要对“母语文化失语”现象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并通过对比试验总结提出相应策略。   研究的主要发现有:总体来说理工院校师生在一定程度上己认识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但对于具体该怎样渗透还比较茫然;当前理工院校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较为欠缺,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在修读了16周包含中国文化导入的大学英语课程之后进行的后测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均有显著提高。
其他文献
英语中相近意思的动词有很多。正是由于这些动词的出现,许多人,尤其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写文章时常常选错动词。因此,对英语中相近意思的动词的研究是必要而且是十分有用的。传统
听力作为语言习得的前奏,近年来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我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听力比例不断上调,正在试点的机考中与听力相关的内容己高达70%。足见,如何优化大学英语听力课堂
村上春树步入文坛已有三十余载,从1979年的《且听风吟》到2009年推出的《1Q84》,这位作家在30年的文学生涯中发表了诸如《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挪威的森林》、《奇鸟行状录
应试教育长期作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评估体制存在,迫使多年来学生的外语学习多以通过考试为目的。这也就迫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外语语法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听、说、读、写
自“互文性”问世以来,文论界就掀起了一阵研究热潮。作为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概念,“互文性”强调一个文本的阐释应建立在对其他文本的理解之上,将文本联结于一个无线延展、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