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固体储能供热机组送风系统优化研究

来源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530505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加热固体储能供热技术在清洁供热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优点是其一,平衡电网负荷,缓解电力系统压力;其二利用不同时段电价差,降低供暖成本;其三是实现“碳中和”目标在供暖行业的具体实践。但是在工程应用中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蓄热体和电加热丝的损坏,影响正常供热。分析其原因,认为蓄热体散热孔道流速分布不均使得部分位置的热量无法得到充分的释放,在若干个蓄放热周期后,蓄热体内存在局部“热堆积”的现象,实际温度超过耐受温度造成设备损坏。目前,电加热固体储能供热机组常见送风系统有四种形式,即下送下回、异侧下送下回、同侧下送上回和底部送风顶部回风。本课题针对电加热固体储能供热系统中存在的布风均匀性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对固体储能装置送风气流组织进行定义,根据实际工程送风形式和送风结构,提出现行储能装置存在气流组织不合理的问题,利用模拟软件对储能装置送风系统物理建模,分析流场模拟结果。其次,结合供暖项目对蓄热装置设计计算,搭建储能供热试验台,分别进行冷、热态测试,通过多个温度传感器与风速传感器记录实验数据,将实验结果与模拟数据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可行性。最后,使用模型进行储能装置流速分布均匀性影响因素模拟及结构优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蓄热体同截面存在不同位置放热不均的问题,且气流分布不均是蓄热体内部出现温度差异和热量堆积的重要原因之一。将蓄热体模块化,独立风仓、独立送风有利于机组运行。蓄热体迎风截面各散热孔流速分布主要受储能装置送风结构与进风口特性影响,进风口流速的改变对蓄热体各散热孔道流量的均匀分布影响有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风仓宽度、进风口角度与风口处加设静压箱三个方面分析蓄热体迎风面流速分布情况。经过多次模拟分析出,风仓宽度大于2.2m时迎风截面均匀性基本稳定,风口角度为15°/20°(左右/上)时均匀性相对较好,但受风口影响很大。加设静压箱后的储能装置不仅消除了风口的影响,而且平均流速分布均匀性指数提高了13.6%,蓄热体散热孔流速分布更为均匀,装置布风能力得到了优化。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比重增加,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养老问题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老旧社区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场所,其空间质量的优劣决定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系列的老旧社区更新改造项目,探寻符合我国当下国情的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目的是为了改善人居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存在的老旧社区数量众多,其大部分社区室外公共空间不足且环境较差,不利于居家养老。因此,对老旧社区室外公
晋商传统民居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商人住宅,以合院式为主,且以院落为单位,受当时特定环境下诸多条件的影响,匠人因地制宜,建造出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可以说是晋商文化的缩影。传统民居作为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其色彩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因此,研究晋商传统民居色彩对民居保护与城市更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选题从文脉视角出发,研究晋商传统民居在不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的色彩表现,强调文脉在晋商传统
超高层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更是国家硬实力的体现。支撑一座建筑屹立不倒的核心部件即承重柱。纵观我国超高层建筑,底层柱截面高达几十平方米的实例比比皆是,巨型柱在浇筑阶段的水化热问题是施工技术不得不攻破的一大难关。分腔钢管混凝土即以普通钢管混凝土作为基础,将分腔隔板焊接在钢管内部,使单腔体的钢管分隔成多个封闭区域,便可以通过分批浇筑的方式解决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问题。现关于分腔钢管混凝土的研
目前供热系统的运行调控多是以人工为主,没有明确的供热策略指导供热系统的运行。制定符合供热系统的运行策略,在制定过程中,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和满足用户需求,从获得用户耗热量和供热设备调控进行研究,提出准确反映用户情况的耗热量方法和供热设备自主调整的控制策略。将运行策略应用到工程中进行试验,并将试验数据与往年进行比较,验证供热策略的可行性以及效益性,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介绍供热策略中用户耗热量及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选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河南具有悠久的农业农村发展历史,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研究河南农业农村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不仅能够带动河南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其他兄弟省份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陕西关中地区从古至今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居住文化更是自成一派,在西北乃至整个北方都独具魅力,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关中传统民居却逐渐没落。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中华文化丰富多彩,但传承却略见闭塞。关学作为关中本土理学学说,其学术思想影响了数代关中人,但如今其发展却停滞不前。故而,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传统建筑势在必行。从关学角度出发,以关中传统民居为研究主体,从关学礼教、宗法、风水、阴阳
居住作为城市中的主要功能,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最主要因素。由于我国规划管理制度的限制及长期受功能分区理念的影响,当前我国住区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开发建设模式与规划设计方法。城市用地布局清晰,功能区分明确,住区与其它功能区分离,为城市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功能单一住区粗放式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也逐渐多元化,在消费、出行、交往交流等方面都
基坑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支护结构受力过程中会形成坑角效应区和平面应变区,坑角效应区基坑水平位移变化明显,平面应变区相对稳定位移基本一致。目前装配式可回收深基坑支护这种新型结构,在设计过程中也是采用平面应变区进行设计,并没有考虑坑角效应区位移变化的影响。为探索可回收支护结构坑角效应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坑角效应对可回收支护结构的影响、可回收支护结构与其它支护结构形式坑角效应同异性、多种因素对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与提高,不在满足于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人们对于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也早已不再局限于最基本的遮风挡雨,对建筑的使用功能提出了更为丰富多样的要求。许多既有建筑在使用功能上稍显落后,为了使其更好的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往往需要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和提升。针对剪力墙结构,由于其结构的局限性,剪力墙结构使用空间不够灵活,因此越来越多的
实心古塔是一种特有的建筑物,该种形式的古塔内层采用实心填土,外层采用砖石作为砌筑材料,因此具有较高的强度以及承载力,故虽历经数百年的自然环境侵蚀,仍然有大部分砖石古塔屹立在全国各地。我国地震活动频繁,现存古塔中90%以上均遭到过不同程度的地震动破坏,其中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古塔由于地震破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对于砖石古塔的抗震保护研究意义重大。本论文选取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佛真猞猁迤逻尼塔为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