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化”首先出现于西方哲学中,影响到西方文学的创作与理论。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国的文学创作与研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日益广泛,学者们开始关注“简化”观在中国文学理论与创作中的发展和影响。中西文化有诸多差异,中国“简化”观念的内涵也有别于西方的“简化”,在西方要求语言精简准确的基础上还有对于内容含义的丰富性要求,这是许多杰出的美学家特别推崇的审美旨趣。许多古代文学理论家的理论中都有“简化”的因素存在,如刘勰的“以少总多”、司空图的“万取一收”等,这些理论影响了各种文学样式的创作,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古典诗歌。古典诗歌因其形式的特殊性和含蓄抒情的美学观,成为“简化”观体现得最为明显,最为集中的文学样式。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简化”理论进行溯源,分析了“简化”观念形成的思想土壤。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阐述《周易》的“立象以尽意”对“简化”观念的影响;第二节,讨论道家“得意忘言”等主张对“简化”观念的影响;第三节,阐述玄学中“贵无派”的理念对“简化”观念的影响;第四节,探讨佛教及禅宗的思想对“简化”观念的影响。第二章:阐述“简化”的发展。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试图区分中西“简化”的异同以及阐释中国“简化”的独特内涵;第二节,大致梳理“简化”理论在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发展;第三节,试图研究“简化”理论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其他范畴的关联,主要从隐秀、含蓄、传神这几个范畴来研究。第三章:阐述“简化”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结合作品分析“简化”在中国古典诗歌语词层面的体现,主要从汉语文字本身的特点入手,分析其是怎样贯彻“简化”观的;第二节,结合作品分析“简化”在中国古典诗歌语篇层面的体现,主要从句法、篇法、修辞三个角度着手。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十分丰富,其中许多内容都与“简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问题将给我们留下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