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巴藏区是藏族三大民族区域之一,地跨川、滇、青、藏四省区,相对于卫藏与安多两大藏区而言,康巴藏区以其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而自成体系,极富研究价值。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里曾吸引学界大批有识之士参与到康藏研究的热潮之中。建国以来,建筑学界也对其中部分区域的传统建筑文化展开过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的初步研究成果。近年来,随着藏区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以卫藏地区为中心的藏族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使得康巴藏区建筑文化的研究亟待完善与深化。
论文以康巴藏区作为研究范围,并以这里历史最为悠久、类型最为丰富多样而著称于整个藏区的碉房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借鉴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与社会学的相关原理,在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然、人文、技术以及功能等多项因素,从建构模式、内涵成因与地域特色等方面,对康巴藏区碉房体系的聚落分布与构成特征、建筑形态、建造技术、装饰文化等四个主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①分别从分布规律与构成特征等方面,对康巴藏区的聚落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自然、人文历史、区位等因素的差异,聚落分布规律呈现出v字形密集分布带、嘉绒藏区与中旬~木里两大高密集分布区、以及昌都与康定两大高密集分布点等不同的层次。由于土司与寺院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官寨型聚落与寺院型聚落成为聚落群组织的核心,其选址模式讲求功能与形胜兼备,其主要建筑类型布局模式综合反映了功能需要、文化观念与社会秩序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康巴藏区聚落独特的文化景观。
②选取寺院、住宅、高碉等三种康巴藏区典型的碉房类型,从群体到细部,对其基本构成模式及其文化内涵,以及各类地域衍型与总体特色进行了详尽归纳与解析。其中,从群体到院落再到单体建筑,康巴藏区的寺院都与卫藏中心区一脉相承,但因地处边地,殿堂平面形制等级大都较低。康巴藏区的碉房住宅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屋顶晒台的广泛应用与竖向扩展幅度大为特色,并形成以敞口屋为代表的各种极富地域特色的形态构成元素。而康巴藏区的高碉则以分布广、形态多样、兼顾防卫与宗教用途而著称于整个藏区。
③分别从结构体系、构造技术与建造施工等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康巴藏区碉房体系的建造技术。结合田野调查与考古资料,从自然、技术、功能需要等角度,对结构体系的构成类型、地域分布及其间的演进规律进行了深入归纳与解析。其类型的丰富程度充分证明,作为碉房体系的发源地,康巴藏区在藏区传统建筑文化中享有的独特价值。而在构造技术与建造施工方面,康巴藏区更多表现出藏区共性,虽然简单、原始,但却易于掌握,可有效保证技术合理性、施工质量以及建造效率,并反映出宗教文化的影响,是一套相当完整、成熟的定型化体系。
④对装饰文化的形式效果、目的取向与题材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研究表明,康巴藏区碉房体系的装饰文化具有藏区装饰文化的共性,即表象形式上,存在宗教与世俗两极分化现象,而内在价值取向上,却具有一致性。但受地域自然条件与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世俗建筑装饰题材的应用形式又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与卫藏、安多藏区相比,康巴藏区既具有藏区建筑文化“大传统”的基本特质,又因独特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环境,形成多元化的地方“小传统”,使康巴藏区碉房体系呈现出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总体特色。通过对康巴藏区碉房体系地域特色与成因的深入探究,不仅为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客观、详实与系统的参照体系,而且,也为三大藏区间碉房体系的比较与整合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