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在这个大趋势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由环境质量问题、城市空间矛盾带来的生存品质倒退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世纪60~70年代走出战后恢复阶段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类似由于盲目发展导致种种负面效应的境况,整个社会意识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国际主义风格及时提出了自我审视与反思,逐渐引向更为科学与合理化的生存理念。如果将讨论聚焦到我国现状,从建筑与场所塑造的层面上讲,正是同样由于在建设过程中对场所精神的忽略和对传统文脉的轻视,才导致了现代人对自身生存环境表现为迷茫与缺失的体会。本篇论文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前提,提出对场所以及场所精神的再次关注,希望通过比较分析与理论总结,得出一个系统化的多角度场所设计思路,以期对场所建构,尤其是其中建筑环境的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或依据。在研究框架的设置上,本文将采用场所解读、关联分析、理论总结三个途径来进行基础性研究观测与推理,然后通过切入场所契合点开始搭建场所塑造的途径,进而提出策略导向预留场所潜力,为持续化的有机场所培植基础。本文主要以研究空间体验与场所感生成的关联性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以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的:一是重新审视身体体验与场所精神的关系,探究场所感的形成根源,强调完整的知觉体验与场所空间的内在关联。二是在结合相关理论阅读的过程中,对成功案例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和拓展,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梳理得出设计思维方法和原则。三是通过背景的研究与案例的解读,结合国内外的建筑现状,总结出基于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场所设计策略与方法,以及对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些前瞻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