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篇基于同声传译个案实验研究的口译报告。这份报告记录了一项实证性定量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目的是研究实验译员同声传译(SI)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法及策略,提升该译员的整体同传表现。实验选取央视著名前主持人柴静发布的《穹顶之下》为材料,分别节选了该演讲开头15分钟,结尾15分钟以及中间15分钟三部分,并以此为基础,以质化与量化理论评分标准为评估手段,分别对该译员进行了三轮同传模拟实践进行量化评估。每轮实践分为四个环节:15分钟同传任务,同传质量量化评估,评估结果分析,以及后续提高训练。研究中采用杨承淑教授提出的量化与质化理论评估手段,对同传质量进行评估和量化分析。第一轮实验发现,该译员同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大量信息遗漏。根据丹尼尔.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理论,该译员推测此问题是由于个人同传过程中精力分配失衡造成的,并且针对这一主要问题提出改善精力分配的有效策略是加强大脑协调能力的训练以及转换短期记忆过程中的信息处理单位,后期训练可以采取影子训练及同步复述的方法。第二轮实验以检测上述策略的有效性为目的,实验结果显示该译员同传质量有一定程度提高,说明该假设性策略可行有效。第三轮实验进一步验证该可行性策略的效度。三轮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译员的信息遗漏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本项实验过程中探索出的4A模式:评估(Assessment)、分析(Analysis)、调整(Adaptation)、提高(Advancement),可能适用于MTI口译学生进行自我口译能力测评和自我提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在理论分析过程中,针对口译评估和认知负荷模型分别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