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普光气田川东北须家河组为研究对象。在参阅大量研究区资料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研究区取芯井的岩芯观察描述、岩芯分析化验资料和成像测井及测井资料为基础,运用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和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等理论,系统研究了普光气田川东北须家河组储层裂缝的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完成了须家河组储层裂缝发育层段及发育程度的预测,为下一步油气藏的开发打下基础。普光气田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北部,主体构造位于四川盆地川东断褶带黄金口构造带普光~双石庙北东向构造带的北端,介于大巴山推覆带前缘断褶带与川中平缓褶皱带相接之间.在须家河组沉积后,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运动,发生了以纵弯褶皱为主的构造变形,与此同时,产生了不同力学性质的纵向裂缝、水平裂缝以及逆冲断层,这些构造破裂组成裂缝发育带,不仅大大改善了储层的渗透性,也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天然气富集,使一些致密层经改造后成为具工业价值的产层。本项目主要研究须家河组的储层裂缝特征,根据取芯井资料,对区内四口取芯井岩心及岩心铸体薄片中的裂缝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分析了不同岩性、层段中裂缝发育特征,统计了取芯井裂缝的宽度、大小、产状、密度、充填情况、溶蚀改造情况等。通过研究发现,研究区须家河组裂缝主要分布于T3x2、T3x4,在灰质粉砂岩中裂缝最为发育,且随着粒度的增大,裂缝发育程度增大。通过分析裂缝在成像测井图上的影像特征,建立成像测井储层裂缝响应模式,由此对裂缝发育层段进行识别、描述和统计,分析研究区主要目的层段——须家河组储层裂缝的倾角、方位、张开度等主要裂缝参数分布和裂缝破裂力学性质特征等。从EMI成像测井图上统计分析,发现须家河组以中、低角度缝为主,裂缝倾向规律性强,低角度缝中大部分裂缝倾向为南西和北西向,少部分为北东向,高角度缝倾向为南东和南西向,反映这些裂缝是在不同地质年代的多次构造运动中产生的。大部分裂缝没有横穿整个井剖面,反映裂缝径向延展程度不大。从成像图上来看,研究区须家河组主要发育张开缝,平均开度为0.014mm,其中须一段和须六段裂缝平均开度较大,为0.016mm,而须三段裂缝平均开度最小,为0.010mm。利用岩心、钻录井、测井资料的解释分析,须家河组裂缝发育受多种因素的控制:(1)区域构造运动的主方向与裂缝发育的主方向大致相同(2)岩石粒度越粗,裂缝越发育(3)裂缝主要发育于岩层厚度小于2m的岩层中,岩层厚度越大,裂缝越不发育。(4)在心滩、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处裂缝发育情况较好,而在河道间、湖湾裂缝不发育。结合影响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及岩心、成像测井资料,进行储层裂缝发育层段及发育程度的预测。本次研究共优选出2个有利层位,为须二段和须四段,从而为研究区油藏的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地质依据。